第九章 校長的沉默(第3/13頁)

換句話說,“立即執行”意味著葉鳳媛被從快剝奪了生命,連再看一眼兒子杜舍的機會都沒有。老董抓捕葉鳳媛,並被杜舍用青磚開瓢的那一刻,也成了杜舍母子永別的時刻。

而作為偵查機關一員的老董,並沒有顧忌到葉鳳媛的審判和執行情況。但是有點法律知識的人都知道,葉鳳媛不判死刑,最起碼也是個死緩或無期。對他來說,那個失去父母、沒有親戚的杜舍,實在是太可憐了。老董早年離異,自己獨自拉扯兒子董樂長大,可以說是用心良苦。而且,1974年出生的董樂,僅比杜舍大一歲。老董看著和兒子年齡相仿的杜舍純凈的眼神,自然會產生共情。

此時的老董,正忙著安排杜舍。在那個年代,社會保障體系不如現在完善,老董自己又不符合收養杜舍的條件,唯一的辦法,就是南安市福利院了。老董動用了很多自己的關系,終於把杜舍安排進了福利院。

即使是這樣,老董還是不能安心。從他自己的育兒經驗來看,單親家庭的兒童都有可能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更不用說失去父母的孩子了。福利院可以保障好杜舍的衣食住行,卻不可能關注到他的心理問題。

無奈,對於心理學,老董也是知之甚少的。沒有別的辦法,老董只有在繁重的工作、照顧兒子的生活之余,抽出時間去探望杜舍,關注其心理問題,並渴望用陪伴的方式緩解其可能存在的心理症結。與此同時,細心的老董把每次探望、陪伴杜舍的過程都簡要地記錄了下來。看起來,除了工作、董樂之外,杜舍已經成為老董人生中另一個組成部分了。老董去世之後,日記被同事們找到,經過統計,在長達十一年的時間當中,老董去探望杜舍超過600次,平均每周都去過一次以上。

在三年後的1986年,21歲的唐駿被招錄進入守夜者組織。這個學習心理學的天才,一進入組織,就展現出他驚人的心理學功底,釋放出了令人欽佩的能量。老董當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隨後的探望中,老董有時會邀唐駿一起參與,一起對杜舍進行心理輔導。

然而,事實證明,效果是不佳的。仇恨的種子一旦萌芽,想要覆滅可以說是難比登天。

1994年2月,還在過年的假期裏。在家裏安頓好剛剛考上警校、寒假歸來的兒子董樂之後,老董獨自一人再次趕去福利院。當時杜舍已經19歲了,按理說應該成人獨自走上社會了,但是在福利院裏,杜舍學習成績很差,並沒有考上大學,又無處可去;他自己平時也是沉默寡言,不願離開福利院。在老董的遊說之下,福利院暫時給杜舍提供了一個職位,幫助福利院做一些圖書管理的工作。在老董的前幾次記錄當中,反映出杜舍的精神狀況像是出現了問題,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即便是在靜止的時候,也會出現肢體的輕微抖動。這一切都讓老董非常擔心。

根據唐駿的敘述,老董失蹤的這一天,給他打了個呼機。要知道,在1994年,擁有一台尋呼機已經算是非常時髦的一件事情了。可惜,當時的唐駿帶著老婆正在農村老家拜年,找不到電話機回電話。現在分析,老董應該是邀唐駿一起前往福利院的。唐駿沒能和老董一起去,老董也就沒有能夠再回來。

最先發現老董失蹤的是董樂,在初一晚間老董還沒回家的時候,董樂就去找了傅元曼。傅元曼動用了所有朋友、同事的關系,都沒有能夠找到老董,還是在正月初二的中午,返回南安的唐駿提出了老董可能去的地方——福利院。守夜者成員們當即趕往了福利院,發現果不其然,杜舍也失蹤了。

當時,大多數人認為老董可能帶著杜舍去某個地方散心了,畢竟當時還是春節假期,但唐駿敏感地感覺到,事情可能不妙。在唐駿的堅持下,警方在南安市進行了大規模的尋找,依舊找不到老董和杜舍的行蹤。此時,唐駿又提出了新的設想。

正月初四,唐駿在董樂的幫助下,找到了老董記錄杜舍成長情況的記錄。他發現了一個可疑的地點。

當年在葉鳳媛被槍決後,她的安葬問題也引發了很多麻煩。沒有親戚、朋友幫助處理葉鳳媛的身後事,而當時杜舍只有八歲,也處理不了這些。最後還是在老董的幫助下,葉鳳媛被安葬在距離福利院不遠處的一座小山上。之所以這麽安排,老董主要是希望杜舍沒事的時候可以去祭拜母親,可以把自己內心的愁緒在這裏發泄,算是給杜舍安排了一個樹洞吧。記錄也證明,老董偶爾也會帶杜舍到墳墓邊去。

在唐駿的帶領下,警方對小山進行了包圍,並進行地毯式搜山。

雖然沒有找到老董,但是卻發現了關鍵線索——在距離杜舍母親墳墓不遠處,有一處小山洞。引起警方注意的是小山洞裏居然有幾根麻繩,而且麻繩之上,還有紅色的斑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