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蚊式特種運輸機 第四話 A~B

司馬灰有時會想:“運氣這種東西,往往有幾分女人的氣質,你越是想要得到她的時候,她就離你越遠;然而當你已經對她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時候,她反倒有可能自己找上門來。”

如今的情形,恰好是應證了這個想法,當緬共遊擊隊潰散之後,司馬灰等幸存者決定冒險穿越“野人山”返回中國,雖然明知這是條毫無生存機率的死亡之路,但還是不得不硬著頭皮向前走下去。可就當眾人已經放棄一切希望的時候,Karaweik卻為他們指出了一條隱秘異常的“軍事公路”。

司馬灰知道此事牽扯極深,怎敢輕易相信,他讓阿脆仔細詢問Karaweik,這本筆記和虎頭徽章究竟是從何得來,自己則與羅大海二人逐頁翻看筆記本,想要從中找到答案。

大約用去了半個多小時,司馬灰終於大致搞清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在野人山腹地,隱藏著一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中美雙方聯手修築的戰略公路,以中緬印戰區司令官“史迪威將軍”的名字命名,歷史上稱其為“史迪威公路”。

這條“史迪威公路”全長一千多公裏,貫穿了印度、緬甸、雲南、貴州,與滇緬公路相結,途中所經之地,多是喜瑪拉雅山脈的余脈,高山峽谷眾多,是地球上地形最復雜最崎嶇的區域,大地仿佛在這裏突然隆起了無數皺摺,有些地方的落差甚至達到三四千米。

當年有一張聞名於世的戰地新聞攝影照片,是一隊美制運輸卡車,盤旋在陡峭的山間公路上緩緩行進,那條狹窄的公路險峻異常,竟在短短數公裏的距離之內,接連出現幾十道急轉彎,另有一張不見卡車,只見山路崎嶇盤旋的照片,取的都是同一場景,這段著名的“二十四道拐”,也是“史迪威公路”的其中一段。

在修築這條公路的時候,戰況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美軍的援華航空隊,駕駛著運輸機,不間斷的往返於駝峰航線之間,但是空軍運輸機承載容量畢竟有限,加之這條航線的飛行條件格外惡劣,不斷有飛機墜毀,損失很大。僅憑空中通道,難以完全支持整個中國戰場日益龐大的物資需求,所以軍方決定在原始叢林中打通一條公路。

那時的緬甸已被日軍占領,中美工程兵部隊為了完成這一任務,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逢山開道,遇水搭橋,修築公路的同時,又要不斷與日軍激戰,每一公裏的路段上都會有人犧牲,可以說這條崎嶇陡峭的公路,幾乎完全是用軍人寶貴的生命鋪就而成的。

鮮為人知的是,“史迪威公路”並非只是唯一的一條公路,除了當時所稱的“南段”和“北段”兩條主要路線之外,途中也出現了若幹分支,多是因為地質結構復雜和自然環境過於惡劣的原因,修到一半就被迫放棄改道,所以在蜿蜒曲折的“史迪威公路”沿線,出現了許多廢棄的支岔路段。

其中最長的一段廢棄路線,出現在緬北野人山,當時的中美聯合工程兵部隊,在深山密林之地,找到了一條英緬戰爭時期遺留的廢舊公路。

早在西方殖民主義擴張的時代,法國人把自己治下的越、柬、寮三國統稱印度支那,緬甸則是英國殖民地,而在緬北的深山密林中,有一片始終沒有歸屬的區域,英法雙方都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築公路鐵路,都妄圖將這片區域控制在自己手中,但在野人山遇到的困難和危險,大大超出了預期,死了不少人,始終沒能完工,各方面對於在野人山裏遇到的“恐怖事件”,也向來秘而不宣。

在緬甸一座寺廟中,藏有一卷來歷不明的古老地圖,圖中描繪著野人山裏的“象門”。地名稱為象門,實則是條很深的山谷。谷中環境陰冷潮濕,非常適合緬甸蟒棲身,據說山谷中是野象群埋骨之地。雖然舊時遺跡早都蕩然無存了,但修築“史迪威公路”之時,美軍工程兵還是參考了這副古圖,依照山脈走勢,將公路修得蜿蜒如蛇,並希望打通英軍遺留下來的廢棄路段,如此一來,便可以節約許多力氣,又能夠將野人山天塹貫穿連通,最後卻也未能如願,使得這段位於緬北山區死角沉寂地帶的公路,漸漸被世人遺忘,終於成為了一條名副其實的“幽靈公路”,再也沒有人能夠知道它的確切位置。

當時為了有效協調中美雙方的軍事行動,中國部隊中有許多曾在印度接受過美國教官輪訓,又懂得英語的中下級軍官,被分別抽調出來編入了美軍。其中有位姓徐的少尉,名叫徐平安,他就被派遣到“美軍第六獨立作戰工程團”,並且跟隨這只部隊擔任修築“野人山”公路的艱巨任務,不幸在一次與日軍的遭遇戰中負傷,臉部受到嚴重燒傷,毀了容貌,身體上也留下了殘疾,傷愈後他不願返鄉,選擇留在了緬北,娶了個當地的女人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