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植物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是劉禹錫的詩。在我們的印象中,盛唐之人愛雍容的牡丹,以其為百花之王。但實際上,牡丹進入唐人的視野,或者說被廣泛種植,是唐朝中期以後的事兒了。

牡丹雖原產於中國,但並不意味著有久遠的種植歷史。

隋時最權威的《種植法》就沒有關於種植牡丹的記錄。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牡丹開始被皇家留意。按《酉陽雜俎》記載,開元末年,有官員裴士淹從幽州回長安,路過汾州眾香寺,得到一棵白牡丹,後帶回長安,種在府內。幾年後,花高過米,成為長安一大風景,當時有詩:“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別有玉盤乘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開元時代,皇家雖已初重牡丹,但並沒有形成規模。

按照段成式的說法,到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年~805年),牡丹已名貴起來:“衛公(宰相李德裕)言:‘蜀中石竹有碧花。’又言:‘貞元中牡丹已貴。柳渾善言: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校幾多。’成式又嘗見衛公圖中有馮紹正雞圖,當時已畫牡丹矣。”

到憲宗元和時代,住長安開化坊的官員令狐楚愛牡丹,在家裏種了不少,花枝繁盛艷麗,每天都吸引不少達官貴婦前來觀賞。這時候,皇家也開始大規模在深宮種植牡丹。穆宗皇帝在位時,殿前種有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上每睹芳盛,嘆曰:‘人間未有。’”

漸漸地,熱愛牡丹的風潮刮起來了。

不但皇家種,官員種,平民種,而且驛站種,道觀種,寺院種。慈恩寺有牡丹兩叢,開花五六百朵,繁艷芬馥,無與倫比。一時間,到處飄浮著牡丹花香。李正封有詩:“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白居易又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這是該花的成名小史。

當時最大的一株牡丹,出現在山西霍邑興唐寺庭院中,憲宗元和年間開花達一千二百朵,花朵有正暈、倒暈,花色有淺紅、淺紫、深紫、深黃、淺黃……長安興善寺的牡丹,在當時也特別有名,“色絕佳”。

下面看一個關於牡丹的故事,跟韓愈以及他的遠房侄子有關。

韓愈的侄子放縱不羈,好求仙問道,遍遊名山,此日自江淮來長安遊玩,待了幾天後,被安排陪伴韓愈的子弟。由於這侄子性格狂率,韓愈的子弟皆為其淩辱。韓愈知道後,又安排他到寺院讀書,沒幾天,寺僧又向韓愈告狀,稱其侄甚是無理。韓愈惱怒,把侄子叫來,質問:“街市上做小生意的,尚且有一技之長,你天天這樣,到底想幹什麽呢?”

侄子笑而拜倒,說:“我自有技,只是叔叔不知。”

說罷,他指著庭院石階邊的一叢牡丹說:“叔叔想讓它的花為青色、紫色、黃色、紅色,無論什麽顏色,我都有辦法做到而滿足您的心願。”

當時已是初冬,韓愈自是不信。

侄子叫人取物件把牡丹花叢遮擋,不叫人窺視,隨後單身入內,挖掘牡丹根部四周的土壤到椅子那麽寬,隨後在根部塗上東西。早晚兩次,多天後把坑填上。該牡丹本開紫花,在韓侄的鼓搗下,及至開花,其色有白有紅,五彩繽紛,每朵上有一聯詩,字為紫色,其中一聯正是韓愈的名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的句子:“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後來,侄子告別了驚訝未平的叔叔,返回江淮,不知所終。韓侄是誰?八仙裏的韓湘子的原型。在《酉陽雜俎》中,懷有奇術的韓湘子第一次進入我們的視野。宋時蘇軾有《冬日牡丹詩》寫的就是這段故事:“使君要見藍關詠,須倩韓郎為染根!”

這並非子虛烏有。因為培育花色是種植法裏的一門特有技術。以牡丹為例,最初的名字叫木芍藥,花色也只有兩種。後經唐朝園藝師的培育,花色漸漸紛繁。

牡丹的花香襲著唐人的生活和想象,有關於它的異聞也就出現了:洛陽尊賢坊田宅,中門內有紫牡丹成樹,開花千朵。花盛時,每至明月夜,有小人五六個,皆身高一尺多長,遊走於上,七八年如此。有人想捕捉,以手合掩,而那小人便消失得無影蹤。

這是關於牡丹的一些傳說。

《酉陽雜俎》中,有很多精怪是由花朵幻化的。因為段成式本人極為喜歡植物。

在長安修行裏別墅中,段成式廣種花木,將整個庭院裝扮得猶如花枝繁茂的密境:“開成元年春,成式修行裏私第書齋前,有枯紫荊數枝蠹折,因伐之,余尺許。至三年秋,枯根上生一菌,大如鬥。下布五足,頂黃白兩暈,綠垂裙如鵝韝,高尺余。”講的是段宅庭中的枯紫荊的根上長出一只大如鬥的靈芝,高一尺多長,有五只腳,頂部是黃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