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鬼(第4/4頁)

紅衣人:“您有盛情,我哪敢不飲。”

李重叫人把酒杯放到紅衣人和白衣人面前,二人道:“我們有自己的酒杯。”說著,他們分別從懷裏掏出一只銀白色的酒杯,倒上酒後那杯搖晃不定。

李重細看,竟是紙杯。

紅衣人與白衣人各喝了兩杯酒,將紙杯收入懷中,起身告辭。白衣人對李重說:“您病好後不要輕易飲酒,否則禍將上身。”說罷,他們在李重的注視下向大門直直走去,身影越來越淡,最後完全消失了。

但是,大門從未被打開過。

李重的病很快就好了,但他還是忘記了白衣人的告誡,暢飲如初。那年他被貶為杭州司馬。

遍觀唐代的志怪筆記,會發現:絕大多數的故事背景都在中晚唐,也就是“安史之亂”以後到“黃巢兵起”之前這段時間,即唐代宗到唐懿宗時代,這一百多年的“百鬼夜行”造就了中晚唐詭譎的時代氛圍。

在鬼肉的故事中,鬼被人算計,最後死於非命。鬼,也會死嗎?答案是肯定的。

現在的問題是:鬼死後,又叫什麽?關於這一點,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有特別說明:“時俗於門上畫虎頭,書‘聻’字,謂陰府鬼神之名,可以消瘧癘。”按這種說法,“聻”是冥界之神。

但《宣室志》另有解釋:唐朝時,有山西人馮漸隱於伊水之上;當時,又有一李姓道士,以“尤善視鬼”著稱,大臣們“皆慕其能”。後來,李道士在跟一位重臣的信中提到馮漸,所謂“當今制鬼,無過漸耳”。意思是,大家都說我能制鬼,但最厲害的還是馮漸。

從那以後,長安、洛陽兩京的朝臣都知道馮漸有神術,其中“長安中人率以‘漸’字題其門者,蓋用此也”。認為把“漸”字寫在門上,能驅邪避鬼,作用相當於鐘馗。後來,慢慢寫成了“聻”。中唐杜佑在《通典》中對“聻”的解釋是:“司刀鬼名。漸耳,一名滄耳。”可見,他更傾向於段成式的說法。

但不管“聻”是人間驅鬼專家,還是冥界的神,有一點是肯定的:鬼怕聻。從“人怕鬼”的角度去理解,那麽“鬼怕聻”似乎說明,聻確為鬼死之物,因此段成式的說法更有意思。

鬼生活在陰曹地府中,那麽聻呢?

如果看過《唐朝詭事錄》第一部,那麽就會記得在裏面有個整日昏暗似傍晚的鴉鳴國。聻,身著統一的制服般的黑袍,每日在那裏低頭打掃烏鴉落下來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