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迷蹤(第2/3頁)

這時,馮生似乎突然感覺到了什麽,仔細看,果然在壁畫中發現一僧,容貌與鑒禪師一模一樣。馮生追思二人在長安的交往,潸然動情。

接著說朱敖的故事。

他逃脫壁上女子的侵擾後,跟李舒一起離去。

再後來,他參加了河南府考試,踏上仕途。有一天,與朋友渭南縣縣令陳察微去拜訪曾救過自己的道士程谷神。三人高談闊論,很投機,直到日暮時分,朱、陳才告辭。

他們離開少室山大約五裏,忽見遠山之巔,黑雲翻滾,火電閃爍,須臾間,驟雨突降。朱、陳一行人伏於櫪樹林下避雨。過了很長時間,大雨初歇,有異光出現在遠天。隨後,奇跡出現了。那光中盡是搖曳的松樹,有數名仙女手持一塊舞毯,緩緩打開,長達數裏。隨後又出現數十名仙女,兩人一組,舞於毯上,其四周不時出現如觀音等諸神身影。

就這樣,奇幻的仙景出現在天空中。過了很長時間,曲終舞止。仙女們又卷起舞毯。隨著舞毯一點點被卷起,天色也一點點黑起來。最後,天完全黑下來。朱敖等人為奇幻之景所震駭,直到夜半才緩緩回到住所。

朱敖的故事中有兩個片段。

第一個片段是遇見壁上女子並被其在夢中迷惑;第二個片段是路遇大雨,雨停後,發現天邊出現神奇的幻景。更吸引我們的當然是第二個片段。如果不出意外,第二個片段可能不是虛構的志怪,而是發生在唐朝的一次真實的海市蜃樓事件。

按現代科學解釋,海市蜃樓是一種光學現象:“當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折射或全反射時,把遠處景物映顯在空中、海面或地面,從而形成各種光怪陸離的奇異景象。”這種幻景多發於大雨過後。但古人認為,出現海市蜃樓是因為“蜃”這種動物在作怪。西晉時,博物學者張華在《博物志》中認為:“海中有蜃,能吐氣成樓台……”

到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張華的觀點進行了質疑。當時,山東登州出現了一次海市蜃樓,“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氣所為,疑不然也……”

雖然進行了質疑,但沈括也沒能成功解釋產生海市蜃樓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則記載中,沈括順便提到歐陽修目擊的另一次海市蜃樓,跟朱敖看到的天際幻景非常接近。

假如以現代科學對朱敖目擊的情景進行解釋,可以認為:當時,唐朝的另一個地方,確實有一些女子在舞蹈,她們曼妙的身影通過光線的折射或全反射,被映到了少室山即嵩山的上空。

同樣是“幻”,海市蜃樓是一回事,幻由心生則是另一回事了。

唐朝中期有個叫石憲的太原商人,因做生意,往來於代北,即山西北部地區。

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夏,石憲正行進在雁門關附近的大道上。時值酷暑,烈日當頭,石憲非常饑渴,又有些中暑,因而止步道邊,找了棵大樹,坐下來休息。

石憲打開行囊,吃了點東西,又喝了點水,多少感到舒服了一些。連日趕路,也許有些累了,他靠在大樹上,很快就睡著了。

不知過去了多長時間,恍惚中,石憲覺得面前站著一個人。

石憲定睛一看,那影像一點點清晰起來,是個僧人,披褐衣,貌怪異,雙眼如炬,正在對他微笑。

僧人道:“施主莫怕,我修行之地在五台山以南,那裏遠離塵世,有幽林清水,實為避暑勝境。從這裏去,只有幾裏地的路,您可想與我同遊,到那裏走一遭?且我觀施主,似已中暑,如不隨我走,若因此而病,危及性命,到了那時恐怕是追悔莫及了。”

石憲遙望四周並無人煙,又酷熱難耐,水壺中的水也已所剩無幾,加上僧人的勸說,不免動心。

石憲跟僧人一路西行,走了幾裏地,果見一片密林,進入到深處,在密林盡頭,有一池潭,一群僧人正在戲水。石憲很奇怪,問僧人,僧人回答:“此乃玄陰池。我的弟子們正在裏面洗澡,以消卻炎熱。”

說罷,僧人帶石憲繞池而行。

石憲觀看那些洗澡的僧人,總覺得有些別扭,但一時又說不出來哪兒不對勁。

再看,不禁心中大恐:戲水群僧,觀其容貌,竟都長得一樣!石憲猛一回頭,發現引他而來的僧人正在詭異地微笑。

此時四周已經黑下來。

僧人說:“施主可想聽我弟子誦經之聲?”

石憲還沒說,但已聽到池裏群僧合聲而噪。大約一頓飯的工夫,有一僧人爬上岸,拉住石憲的手:“施主與我們一起洗洗吧,不要害怕啊!”

石憲感到對方的手很冷,卻又掙脫不了,沒辦法,只能入池,剛一下水,更覺冰冷,寒戰不已,石憲大叫一聲,睜開眼,發現是個夢。太陽在此時已經落山,他臥在道邊大樹下,但衣服已被水浸濕,渾身上下寒冷異常,仿佛剛從水中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