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鑒寶(第4/5頁)

士人再次返回陳留客棧,將珠子交給胡商。

胡商大喜,大擺宴席,飲樂了十多天,祝賀得到天下奇寶。當然,這時候雙方還沒談價格。宴會結束後,為首的胡商問士人:“你打算賣多少錢?”

士人想了半天,鼓足勇氣,報了一個心目中的天價:“一千貫錢吧!”

為首的胡商笑:“你竟如此羞辱此珠!我們給你五萬貫錢!”隨後,諸胡商集資將該珠買下。

士人大吃一驚:“這顆小珠子真的值這麽多錢?”

為首的胡商說:“當然。不如你跟我們走,看看它的神奇用處。”

士人跟隨胡商啟程,來到海邊,上大船。在船上,胡人架銀鍋,將醍醐即酥酪油倒入裏面,煮得滾燙沸騰,隨後以金瓶盛珠,將其放置在酥酪油中繼續熬。

同樣是七日後,海上掀起浪起,有二老人及隨從數百人自海中出來,持無數寶物,獻給胡商,要求贖回自己的東西。為首的胡商不肯。幾天後,他們又帶著更貴重的物品來贖,寶物漸漸堆積如山。

胡商依舊不答應。

那些人哀求了一個多月,仍未說動胡商。

後來,有一天,那些人散去,海中湧出兩名龍女,美麗無比,雙雙投入盛有珠子的金瓶,與那珠子合為一體,變成油膏。

士人奇怪,問:“先前從海中來的二老人說要贖東西,贖什麽呢?”

為首的胡商道:“我們的珠子,是天地間之奇寶,要用兩名龍女衛護。那二老人乃是龍王,欲以寶物來贖其女。我的目的是超凡成仙,豈會為世間俗富所動!”說完,他將瓶中油膏塗在腳上,大喊一聲,遂離船升起,於海面上淩波飛步而去。

船上的其他胡商大不平:“此珠乃我們一起購買,你為何獨享其利?就這樣走了,我們又怎麽歸還故國?”

在海上飛步而行的胡商高聲道:“你等可將瓶中所剩油脂塗在船幫,如此即可順風還家。”

故事的結局是:船上的胡商將所剩不多的油膏塗在船幫上,船就真的快速飛渡起來。至於踏海而行最終消失在茫茫海平線上的胡商去了哪裏,沒人有知道。我們的主人公,那位士人呢?似乎也跟著胡商去了一個遙遠的異國。

從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雖持寶人不知道手裏東西的價值,但胡商往往以實相告,幾乎沒有欺詐行為。相比之下,下面這名來自新羅的僧人就不那麽地道了。

王順山在陜西藍田,上有悟真寺。貞觀年間,一僧夏夜無眠,遊於附近的藍溪。藍溪潺潺,岸邊花木扶疏,映照當空,景色甚美。走著走著,僧人忽聞有人在誦讀《法華經》。《法華經》為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典籍,由東晉十六國時的高僧鳩摩羅什翻譯成漢語後,在唐時與《金剛金》並驅,廣為流傳。其大致要義是:一切弟子都有修行成佛的能力,而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悟真寺僧人聽到有人誦讀《法華經》後,辨其聲細且遠,不知在何處。四周遙望,方圓之內,視野所及,寂然無人,該僧有些害怕,跑回寺院,將此事告訴群僧。

第二天晚上,大家一起來到藍溪,側耳傾聽,又聞誦經聲。再細聽,聲音竟來自地下:在岸邊的一塊巖石旁。眾人互視,無不恐懼。有膽大者,建議連夜掘地,看個究竟,但被阻止。阻止者建議先作記號,明天再挖不遲。

第三天,大家扛著鐵鍬,來到昨夜作記號處。住持也來了。在他的指揮下,眾僧一陣猛挖,掘得一具骷髏。

骷髏年代久遠,其形枯然,唯獨嘴唇部位有肉,顏色鮮潤,一如生人,再細看,裏面竟還有舌頭,正是它在深夜誦經。眾僧無不驚異,建議將其就地焚毀,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妖異作祟。但是,住持深具慧眼,認為會念誦《法華經》的骷髏是無價之寶,會給該寺帶來巨大的聲名和效益。於是,他命人將其帶回寺內,裝進石盒,安放在千佛殿西堂下。

從那以後,每日入夜之後,總會聽到念誦《法華經》之聲在寺內輕輕回蕩。

這條消息驚動了長安百姓和貴族,每日前來該寺參觀的人眾多,不僅為悟真寺帶來了盛名,還帶來了頗高的經濟收益。一時間,悟真寺的骷髏寶物盡為人知。為了不使寶物出現意外,寺院派了專門的隊伍對其嚴加看管,一般人是近不了前的。

轉眼到了玄宗開元年間。

這一日,悟真寺接待了一名來自新羅的僧人,該僧自稱是來大唐留學的,請求客居寺內。在當時,來自域外的留學僧人很多,往往寄居在長安、洛陽等地周邊的寺院,所以悟真寺住持很痛快地答應了新羅僧人的請求。

新羅僧人住下後,每天向寺內僧眾請教佛法,漸漸地,大家開始信任他,把他當成寺院的一分子了。誰知一年多以後,悟真寺的骷髏寶物突然失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