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凡人奇遇:等待你的是好運還是厄運(第4/6頁)

  世外仙境

南北朝北魏尚書令古弼有個族子,名叫古元之,從小就是個孤兒,跟著古弼長大。古元之喜歡酗酒,一次喝得大醉,竟死去了。古弼很傷心,入殮後,忍不住想再看古元之最後一眼,就命人把棺材劈開。不料,古元之竟從棺材裏坐了起來!不要以為這是一則僵屍故事,讓我們先來聽聽古元之的訴說:“那天我喝得大醉,不省人事。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稍微有了一些意識,又似在夢幻中,感到有冷水澆身。睜眼一看,見一裝束威嚴的人站在我面前,說‘我叫古說,是你的遠祖,正要去和神國,但沒人給我拿行李,所以找到你。’“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古說已叫我背起一個重有一鈞多的行囊,又給了我一根一丈多長的竹杖。“我很疑惑,就問‘這竹杖是做什麽用的?’“古說笑道‘你騎上試一下。’“我側身跨在竹杖上,竹杖猛地騰空而起,載著我飛行起來,速度甚快。“就這樣,我跟著古說,在天空中向西南方向一路飛去。“不知飛了多少裏,唯見下面山河愈遠。過了一陣,我們才慢慢落地。按古說的說法,我們已到了和神國!“和神國,多平原,境內沒高山,最高的也不過幾十丈。山上都是美玉一般的綠石,晶瑩剔透,自生光芒。“玉石之間,是五顏六色的植物,奇花異草,百果飄香,各種禽鳥鳴叫、盤旋其上。“山頂一如平原,更有清泉飛流至於山下,達數百道之多。原野上,沒中原常見的楊柳,而都是相思、石榴等珍貴之樹。每棵果樹,花卉齊綻,果實紅艷,映於青翠的枝葉與花叢間。有風吹來,滿樹搖曳,一如仙境。“我的這位先人古說,為我介紹了和神國,他說‘這些果實四季不失。新果換舊果時,人們不易發現。這裏的田地,生長的都是巨大的葫蘆,裏面有五谷,味道甘美,不是中原的稻粱可比的。這裏人人豐衣足食,不用耕種。這裏的原野,滋潤肥沃,不生雜草。每一年,這裏的樹木上都會長出五色絲線。人們喜歡哪種就取下哪種,任意紡織成綢緞綾羅,而不需要養蠶。這裏的四季,微風和煦,一如中原的春天。’”後魏尚書令古弼族子元之,少養於弼,因飲酒而卒。弼憐之特甚,三日殮畢,追思,欲與再別,因命斫棺,開已卻生矣。元之雲:當昏醉時,忽然如夢。有人沃冷水於體,仰視,乃見一神人衣冠絳裳霓帔,儀貌甚偉,顧元之曰:“吾乃古說也,是汝遠祖,適欲至和神國中,無人擔囊侍從,因來取汝。”即令負一大囊,可重一鈞。又與一竹杖,長丈二余,令元之乘騎隨後,飛舉甚速,常在半天,西南行,不知裏數,山河逾遠,欻然下地,已至和神國。其國無大山,高者不過數十丈,皆積碧瑉。石際生青彩簵筱,異花珍果。軟草香媚,好禽嘲哳。山頂皆平正如砥,清泉迸下者三二百道。原野無凡樹,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輩。每果樹花卉俱發,實色鮮紅,映翠葉於香叢之上,紛錯滿樹,四時不改,唯一歲一度暗換花實,更生新嫩,人不知覺。田疇盡長大瓠,瓠中實以五谷,甘香珍美,非中國稻粱可比,人得足食,不假耕種。原隰滋茂,蕕穢不生,一年一度,樹木枝幹間悉生五色絲纊,人得隨色收取,任意纴織,異錦纖羅,不假蠶杼。四時之氣,常熙熙和淑,如中國二三月……(《玄怪錄》)古說接著道:“和神國沒蚊子、蒼蠅、蛤蟆、螞蟻、虱子、黃蜂、蠍子、毒蛇、蜥蜴、壁虎、蜈蚣、蜘蛛,也沒梟、鳶、烏鴉、鷂子、鸚鵡、蝙蝠等鳥,更無虎、狼、豺、豹、狐、驀駁等野獸,又沒貓、鼠、豬、狗。“這裏的國民,高矮醜俊都一樣,沒差別,也沒愛恨情仇以及各種欲望。每個人都生二男二女,鄰居之間世代通婚。少女成年就嫁,男子到二十歲就娶。“每人都能活120歲,不會有夭折、疾病、聾啞、跛腳之病。100歲以下的,知道具體多少歲;100歲以上的,就不知道了。這裏的國民死時,就會一下子消失,也不知道去了哪裏。家人會馬上忘記死去之人,所以不存在過度悲傷的問題。“這裏的人們每天只在中午時吃一頓飯,此外只是吃水果、喝美酒。吃下去的東西,不知道消化到哪裏去了,所以這個國家沒廁所,人們也不需要方便。“在和神國,人們不用儲存糧食,糧食都在葫蘆裏裝著,需要了就隨意去取。人們也不需要種植蔬菜,想吃蔬菜了就去地裏挖。每十畝地,配有一眼泉,其味如酒,醇香甘美。“和神國的居民喜歡漫遊,終日踏青歌詠,樂在其中,天黑方散。但他們從不酗酒。這裏每家都有仆人,他們和順謹慎,知道自己該幹什麽,不用主人指使與催促,自己就會把活幹得很好。“這裏房屋華美。家畜只有駿馬,但它們不吃飼料,只食野草,平時不待在馬廄裏,而是在野外放著。若需要騎乘了,就拉過來騎乘,用完了依舊放於野外,不用人看管。“和神國和其他國家一樣,也有大小官員。但他們似乎不知道自己是官員,而是跟百姓混在一起,因為他們即使在官府裏也沒什麽事需要處理。“這裏也有國王。但國王也沒當國王的意思,而是跟官員們混在一起,因為他不需要處理朝廷及官員升遷降貶等事務。“這裏沒有暴風,沒有雷電,只有和風送暖,吹拂萬物生長。這裏每十天下一次雨,時間固定在晚上。河流湖泊通順,不會有水災。“這裏的國民,互相親近,如同一家,互相幫助,恩惠彼此。“這裏沒有市場和商販,因為這裏的人們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什麽利益。”最後,古說總結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和神國!雖非仙境,但風俗醇美。你回去後,應該向世人宣傳一下。我現在到了這裏,如果需要,會找別人給我拿行囊,就不用你了。”隨後,古說請我喝泉眼裏的美酒。我喝了之後,漸漸沉醉,再後來,就醒了。漫遊了和神國的古元之,對紅塵之事再無興趣,而是遊山玩水,給自己起了個號叫“知和子”。後來大家再也沒見到他,不知去了哪裏。有人猜測,他真的去尋找那個和神國了。關於烏托邦的想象,唐人的腦海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類似於“桃花源”的類型,如晚唐盧肇所著《逸史》所記載:信州李虞與秀才楊棱遊華山,至幽谷,發現一小洞,鉆進去後。行了幾裏,又至一洞口,穿越之後,豁然開朗,川巖草樹,不似人間,亦有耕種的人點綴眼前。耕者見到二人後甚是驚異,通報洞主。在交談中,二人得知,洞主叫杜子華,逃避魏晉亂世,居住於此,已數百年,而不知有隋唐。又如《神仙感遇傳》中的描述:武陵西陽縣南數裏,有孤山。元嘉中,有蠻人入此山射鹿,入石穴中,蠻人逐之,穴傍有梯,因上,即豁然開朗,別有天日。行數十步,桑果蔚然,阡陌平直,行人甚多。蠻人驚遽而出。旋削樹記路,卻結伴尋之,無復處所。顧野王雲,天地之內,名山之中,神異窟宅,非止一處。則桃源天台,皆其類也。第二種描述的則是純粹的仙境了,如晚唐谷神子所著《博異志》中著名的“陰隱客”一篇,主人公竟意外地進入到地心世界。唐中宗神龍元年,房州竹山縣百姓陰隱客,在其莊園打井已有兩年。深挖了一千余尺,依舊不見有水。陰隱客不放棄,叫工人繼續穿鑿。工人挖著挖著,忽聞地下有雞犬之聲,又鑿數尺,見一石穴。工人鉆進去後,“初數十步無所見,但捫壁傍行,俄轉有如日月之光,遂下,其穴下連一山峰,工人乃下山,正立而視,則別一天地日月世界……”也就是說,工人意外地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裏,千巖萬壑,石如碧玉。每處巖壑中,都有放射光芒的宮闕。四周有大樹,樹幹如竹,一節一節,葉似芭蕉,花呈紫色,有五色蝶,翅大如扇,飛舞其間。更有五色鳥,身長如鶴,翺翔其上……井底異境被發現在房州竹山,即現在的湖北十堰市竹山縣。按故事中的描述,這個異境叫“梯仙國”。當那個工人尋路回到人間時,發現自己置身於房州北三十裏孤星山的頂洞中。後來,他一路詢問,才知道人間已是唐德宗貞元七年,離他進入異境已有八十多年。在唐代志怪中,進入仙境的渠道往往是某個洞穴。如晚唐皇甫氏所著《原化記》中即有一例:唐高宗顯慶年間,一山民在青城山采藥,發現一棵大草藥。但他在挖掘時,一直不見根,挖到幾丈深時,突然掉入下面的洞裏。山民認為這次自己必死無疑,卻不想旁邊有一石穴。匍匐著鉆進去後,視野漸漸開闊。走了幾裏地,見有溪流,對岸則是一村落,雜花生樹,男女衣服,不似唐人。山民一路走來,耕夫釣童,往往相遇,驚問其由來,遂以實相告。異境之人遂用小船將山民渡過河流,帶他來到這個奇異的世界。另一種渠道則是經漂流,通過水世界進入幻境。依舊是晚唐谷神子所著《博異志》,當中有“白幽求”一篇,寫道:唐德宗貞元年間,秀才白幽求跟隨新羅王子過海,於大謝公島遭遇台風。他們被南吹了兩日兩夜,來到一個地方,山巒間樓榭壯麗。進入一城,“皆龍虎列坐於道兩旁……”另外,“許漢陽”一篇則說的是一個叫許漢陽的人,行舟江西,遇風浪轉入一湖中。奇怪的是,此湖雖廣,但水深才二三尺。後來他停靠於竹樹岸邊,入一宮宅。裏面竟有虹橋,周圍是奇花異果,更有異樹高達數丈,枝如梧桐,葉如芭蕉,有紅花綻放於樹間。隨著鳥叫,那花慢慢開放,每朵花中,都有一個一尺多高的美人……其實,在唐人給我們描述的這些奇異的理想國度中,都寄托了作者的真切願望與無限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