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奇談雜錄:千年前的傳聞(第4/7頁)

  古物志

我們曾說過,唐人尚古好奇,在當時曾掀起一股收藏文物的風潮。進入中唐後愈演愈烈,像宰相裴度、李德裕以及權宦李輔國,都是超一流的收藏家,府中集有歷朝歷代的珍貴名器,而段成式等人呢,則是頂級的文物鑒定專家。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唐人視野中的古玩寶物,尤其是最被時人關注的劍與鏡。華夏有昆吾山,山中多產奇礦。尤其是黃金,皆為最上等的赤金,其色一如火焰。此外,山底有巨大的丹石礦,以其為原料,可以煉出純度極高的青銅。相傳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曾派人潛入昆吾,拜祭神靈後,開始大規模采礦鑄劍,使越國兵器迅速領先於其他各國。在當時,越國鑄有最頂級的八口劍。第一口掩日,劍指太陽,日光立暗;第二口斷水,用劍劃水,波濤馬上分開;第三口轉魄,用這口劍指月亮,月亮上的玉兔、金蟾隨之而轉動;第四口懸翦,如有鳥蟲撞到劍身上,須臾會被斬成兩截兒;第五口驚鯢,這口劍威力巨大,如果用其攪動海水,鯨鯢海怪都會驚恐四竄;第六口滅魂,佩戴著它走夜路,鬼魅不得近身;第七口卻邪,意思很明白了,持有這把劍,可驅邪物;第八口真剛,削鐵如泥。其中,真剛劍一直流傳到唐朝,為玄宗時的大將哥舒翰佩戴。後安史亂起,哥舒翰於潼關禦敵被擒,此劍則轉到安祿山手中。唐僖宗廣明年間,此劍又被黃巢得到,後黃巢在王滿渡與沙陀騎兵決戰敗北。最後這口奇劍就此失蹤。有人說它已被埋至地下,也未可知。接著,我們再來看看一把劉邦使用過的珍貴寶劍。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年少時,得到一把刀,上面鐫刻有古銘文。有人破解其字,認為是殷帝王武丁討伐鬼方時所用的。於是劉太公就將這把刀隨身佩戴。一天,劉太公遊沛縣山中,見有人鑄兵器,問:“你在鑄什麽呢?”那人答:“為天子鑄劍!”劉太公認為是笑談。那人看了看劉太公的佩刀,說:“真乃寶物,上聚七星之氣!我現在鑄劍用的原料,還不足以造一把平定天下的利刃。但如果您把自己佩戴的刀放進我這熔爐,那麽我打造出的劍定能削平四方。”劉太公想了想,說:“那我就賭一下。”說著,劉太公把刀解下,扔進熔爐。霎時,爐火竄起一丈多高。劍鑄成,果然非凡,寒光凜冽,神姿穎異!鑄劍者最後獻劍於劉太公,大約他也看出太公的不凡之處了。後來,劉邦從父親那裏得到長劍,斬蛇起義,滅項羽,奪天下,建立漢朝。劉邦死前,將它交給呂後。呂後則把劍藏在黑暗的庫房。這把斬蛇劍的劍鞘上鑲有七彩珠、九華玉與五色琉璃。它不需要經常磨礪,十二年磨一次就好。而且劍刃上總布著一層霜雪,給人一種不寒而栗的氣息。東漢王朝建立後,該劍從長安被轉運到洛陽宮中。唐德宗貞元年間,有一叫廣運的僧人出現在東都洛陽,自稱持有“高祖斬蛇劍”,後來被證明是個騙子。其實,早在晉惠帝元康三年,洛陽皇宮起火,這把被漢高祖劉邦用來斬蛇起義的寶劍和一雙孔子穿過的鞋,都一起消失了。鞋可能被燒毀,但劍不應毀於火中。所以,有記載說,那天在大火中,此劍沖天而起,飛出了皇宮。沒多久,洛陽陷落,西晉滅亡,五胡亂華的大動蕩時代開始了。說到寶劍,還有一個故事:西晉末年,旌陽縣令許遜,是一個著名的道士,曾為老百姓斬蛟除害,後不知所蹤。有好奇的漁民,往許遜搏殺惡蛟的地方撒下一張網,結果打上來一塊石頭。輕輕敲擊它,便會發出很大的鳴聲,方圓幾十裏都能聽到。這塊奇怪的石頭,一直被保存到了唐朝初年。趙王李元霸一度任洪州刺史,便得到了這塊石頭。將其擊破後,裏面有兩把劍,一把鐫刻“許旌陽”三字,另一把則刻著“萬仞”二字。後來,只有“萬仞劍”流傳於後世。在盛唐時,武勝之在宣州為官,有一天,他在江邊沙灘上,見有一條小黃蛇被雷擊中。武勝之投石擊蛇,得一銅劍,上寫“許旌陽斬蛟第三劍”。可見,許遜斬蛟時用了好幾種劍。說到斬蛟劍,唐人符載也有一把,抽出鞘,能將暗夜照為白晝。有一次,符載帶著這把寶劍到淮浙旅行,乘船遇巨蛟。他揮劍擊蛟,血如雨下,斬之如切菜。但後來,有一年寒食,符載攜劍借住在一戶人家。這家用黑黍子做粽子,包裹得很粗,菜刀切不了。符載拔劍相助。切完後,那劍突然不發光了。以後無論砍什麽,都砍不動了,變成一塊廢鐵。唐人稀罕古劍,又珍重古鏡,這跟唐朝道教盛行有隱秘的關系。在道教中,鏡與劍是兩個象征物。之前,南北朝梁朝時的陶貞白就曾在《劍經》中說過一段話,大意是:但凡學道術的人,必須隨身攜帶寶劍和寶鏡。晚唐懿宗鹹通時代,有兩面奇異的鏡子被駙馬韋保衡得到。其中一面來自漢朝,據說是很有來歷的,漢宣帝登基前曾護佑過它。韋保衡娶了懿宗最疼愛的女兒同昌公主,家中珍稀寶物堆積如山。但韋保衡獨愛這面鏡子,很少給外人看。按照他的描述,該鏡有八銖錢那麽大,可以照到自己三年後的面孔和境遇。如果想照到六年後的樣子,則只能再等三年後了。韋保衡家裏的另一面鏡子,先前被隋朝仆射蘇威收藏過。其鏡樣子怪異,制作精妙。日全蝕或月全蝕時,鏡中昏暗無所見;半蝕時,鏡中則昏暗一半。後來,韋保衡覺得這面鏡子太怪了,就叫人拿到長安西市出售了。買主是一名波斯客商,但後來他回國行進到中亞撒馬爾罕時,被強盜截殺。唐朝時最大的鏡子,足有一丈見方,是唐中宗李顯收藏的。銅鏡上鑄有桂樹,並鑲嵌有金花銀葉。中宗騎馬過鏡,人馬都可以照進鏡子裏,因為它實在是太大了。多年後,玄宗也得到一面奇異的鏡子。那是天寶三年五月十五日,揚州官員進獻了一面盤龍水心鏡。鏡子不是很大,長寬各九寸,但鏡面非常晶瑩。最奇異的是背後雕刻著的龍,逼真異常。玄宗詢問鏡子的情況,進獻官員揚州參軍李守泰做了這樣的陳述:造鏡時,來了一位自稱叫龍護的老人。他一身素衣,須發皆白,眉長垂肩,身邊有一小童跟隨,著黑衣,叫玄冥。那是五月初,龍護和玄冥來到鑄鏡現場。交談中,容貌古異的龍護告訴鑄鏡匠呂暉,自己對鑄鏡頗有研究,掌握在鏡子上盤鑄真龍的方法,並願意當場制造一條。真龍?可以想象,呂暉和他的夥伴們都震驚了。接著,龍護帶著玄冥進到置有鏡爐的庭院,並叫人把大門鎖好,任何外人不得入內。三天三夜後,大門兀自洞開。呂暉等人慌忙入院,但不見龍護和玄冥的蹤影。最後在鏡爐前發現一張紙,上面用小篆寫下這樣的內容:“鏡龍長三尺四寸五分,只因當下皇帝賢明,我才獻龍降福。它避邪鑒物,無與倫比……”龍護在紙上告訴呂暉,要把鑄鏡場地轉移到水面。於是,呂暉帶著人,將鏡爐轉移到船上,於長江上繼續鑄造這面鏡子。突然,江水高漲三十多尺,似有龍吟在其中。鏡子終於鑄好,背後的龍,似雕非雕,似刻非刻,完全就是一條用奇異形態與鏡子結合的真龍!這面鏡子後來被藏於宮中。天寶七年,關中大旱,三月到六月,沒下一滴雨。玄宗到龍堂祈雨,也沒什麽作用,於是問私人顧問著名道士葉法善:“為什麽呢?”葉法善:“因為龍堂上畫的龍,實在是不像。”玄宗似乎想起什麽,叫人取來了那面鏡子:“這鏡子上的龍呢?”葉法善看後大驚:“這是盤龍水心鏡!背面的這一條,可謂真龍啊!”就這樣,玄宗叫人把水心鏡供於堂前,再次祈禱。頃刻間,有兩道白氣冒起於屋梁下。與此同時,鏡龍的鼻子也噴出兩道白氣。一時間,雲氣升騰,大雨傾盆,七天乃停。後來,玄宗特請著名畫師吳道子親自臨摹鏡龍圖。還是玄宗年間的故事。天寶時,金陵士人陳仲躬,攜金遷到東都洛陽清化裏租房居住。庭院中有口深井,附近有不少人都墜落其中淹死。然而陳仲躬無所畏懼。這一天,又有一個鄰居墜井身亡,陳仲躬便欲一探究竟。傍晚時分,陳仲躬來到井邊,探頭向下面窺望,猛然間,看到井水中出現一個妖艷女子的頭。凝視中,女子紅袖掩臉,對他意味深長地笑著。陳仲躬先是驚異,後是意亂神迷,幸好最後在欲墜時把持住自己,轉身回到屋裏。後來,井水突然幹涸。就在這天早上,有女子敲響了陳仲躬的房門,說:“敬元穎拜見公子。”陳仲躬把女子讓進屋,發現她正是那天出現在井中的女子。女子著紅衣,穿綠裳,塗丹粉,時髦如洛陽女人,坐下後,面對陳仲躬的質問,道:“實不相瞞,東都洛陽隱藏著五條毒龍,這井中便有其中一條。它自西漢以來,已經吞食了三千七百人。只因為它跟太一神左右的侍龍關系不錯,所以它一直受到袒護。我是大唐初年墜井而亡的,後無奈,為毒龍所驅使,在日暮黃昏時誘人墜井。昨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天下之龍都去朝拜太一神。但河南大旱,太一神會多留它們幾天再回來。現在,井裏的水已經沒了,趁著這個機會,如果公子發善心搭救我,那我就太幸運了,願余生侍奉在您身邊。”說罷,敬元穎便不見了。陳仲躬感到很奇怪,找來人下井,發現一面銅鏡。當夜,那銅鏡竟化為敬元穎,說:“感謝公子的恩情,使我脫離了井下幽暗的世界。其實,我的真身是春秋時大樂師師曠所鑄的十二面銅鏡中的第七面。當年,主人在首陽山白龍潭把我鑄成,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唐太宗貞觀年間,大臣許敬宗家的婢女蘭苕將我扔入井中。”接著,敬元穎告訴陳庭院不吉。於是在敬的安排下,陳另外尋租了住處。沒幾天,舊宅中的那口水井就坍塌了,並導致一側廂房陷入地下。後來,陳仲躬考取功名,做了大官。無論他到哪裏上任,都會隨身攜帶著那面鏡子,只是它再也沒有化成美麗的姑娘。下面再談談爐鼎。唐僖宗年間,新澤縣境內有座真陽觀,是前面提到的晉代許遜的弟子曾真人修煉的地方。不過那幾年,道觀的莊田多被附近的豪紳侵占。有一天,天上突然降下了一個香爐。香爐高三尺,下面是一托盤,盤裏生著蓮花。十二片蓮葉上,有十二種動物。爐頂處,有一位仙人坐於磐石上,身披雲霞衣,左手撐臉,右手垂膝。所坐磐石,雕有松竹花樹,精美異常,非人力所能及。當然,仙人亦是雕像,但卻威嚴靈通,因為在他降落後沒多久,被侵占的莊田就都一一重新回歸道觀了。如果說這只隱秘的香爐在當時沒被更多的人知道話,那麽在唐高宗永徽年間,一只鼎的出現則轟動了長安西市。按古書《應瑞圖》記載,西周滅商,有神鼎現於人間。鼎上文理精致,色澤考究,有神秘的符號,能預言吉兇存亡。它們的重量可以隨著季節而變化,甚至能自己轉動。西周末年,這只神鼎消失,暗示了天下將亂。據《說苑》記載,漢武帝時,有一名汾陰人,自稱發現了神奇的周鼎,進獻到長安。大臣們得到消息,紛紛向武帝祝賀。但侍中吾丘壽王卻說:“你們搞錯了,這不是一只周鼎。”武帝說:“請你說出緣由。否則,我要處死你。”吾丘壽王答:“殷商衰,西周興,文、武二王成偉大的基業,周公繼而承之。周朝的德政,是上天所賜,這也是神鼎在西周時出現的原因。現在,我朝高祖皇帝斬蛇起義,六合歸一;陛下即位後,更是長擊匈奴,使大漢勃興。據我所知,以前的時候,秦始皇曾親自到彭城尋鼎未果,而現在神鼎突然出現,說明這是上天的旨意,把它賜給有道之君。既然如此,它就是一只漢鼎,而不是什麽周鼎。”被大拍了一陣馬屁後,漢武帝非常高興:“你講得太好啦!那你知道這只鼎最初的來歷嗎?”吾丘壽王答:“春秋時,墨子曾談論過它。據說夏朝開國之君啟,派大臣飛廉到昆吾山采奇礦。隨後,翁乙用龜背為柴,用礦石冶煉,鑄成了這只神鼎。它呈方形,下有四足,正是眼前的這個樣子。”後來,王莽篡漢,那只鼎又神奇地不見了。關於神鼎,魏晉人王嘉在《拾遺錄》中也提到過。周末,天下大亂,神鼎自行投入天池。又有記載,說其中一只神鼎落入泗水,當時周圍聽到了巨響。所以,當唐高宗永徽年間,這只神鼎出現在長安時,人們都驚呆了。高宗派人專門去調查此事。奇異的是,賣鼎的是個西域的胡人,來自遙遠的龜茲。他告訴調查的官員,說這只鼎是他的祖上在天山之巔的湖中打魚時,意外撈上來的。高宗重賞了胡人,把那只鼎收入皇宮,但沒人能證明它真的就是那只來自周朝的鼎。不過,高宗皇帝相信它是貨真價實的。因為在唐代,漢魏三國文物屢現,比如漢武帝陵墓中稀奇的隨葬品玉箱和瑤石手杖。玉箱和瑤石手杖是當時西胡渠王進獻的,漢武帝很喜歡,幾乎每天都拿在手裏把玩。據說,漢武帝死後沒多久,就有人在扶風的古玩市場買到這兩件東西。到唐初武德年間,又有人在長安的市場上發現了這兩件東西,有人半開玩笑說:“其實,賣主不是別人,就是已經化為厲鬼的漢武帝本人!”在唐朝,如果真的排一下名的話,那麽武宗時代的宰相李德裕無疑是第一收藏家。除了愛好古玩外,他還喜歡奇花異木。會昌年間,一位老翁叫人擡著一段在他家庭院生長了三代的桑木,來拜見宰相兼收藏家的李德裕。李德裕聞訊,覺得很奇怪,於是接見了老翁。老翁說:“這段桑木,已在我家庭院生長三代。我聞大人尚古好奇,搜天下珍稀之物,便給您送來。我這桑木,別有洞天,但只有技術高超的工匠,才能解其奧妙。”接著,老翁推薦了一位洛陽工匠。李德裕派人去請,但工匠已去世,只好把他兒子請來。其子看到桑木,大為稱奇,便在李府住下。經慢慢“調理”,他終於將一段桑木剔出兩把琵琶,每把琵琶的槽上都有一只自然紋理生成的鴿子。過程中,或是由於大意,或是因為技術問題,其中一把琵琶上的鴿子斷了翅膀。李德裕也沒怪罪,把斷翅的琵琶留給自己,完整的那一把獻給了武宗皇帝。後來,李德裕的那把,被存放在了洛陽平泉山莊。唐朝末年,平泉莊被毀,那把鴿子琵琶流落民間。李德裕在洛陽的別墅平泉山莊裏,奇花異木,無所不有,比如名貴稀有的方竹。說到方竹,不得不提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潤州甘露寺有高僧,修行深厚,名重江南。宰相李德裕出鎮潤州,經常拜訪他。後卸任返京,作為著名收藏家,李把一根稀有的方竹杖贈送給高僧作紀念。方竹產自西域大宛,其形正方,為李德裕所愛。幾年後,德裕再次出鎮潤州,那位高僧還在。李德裕問:“禪師!先前送您的那根方竹杖,還在嗎?”高僧答:“還在,還在。貧僧為了保護它,已把它弄圓了,並塗上了一層漆。”李德裕瞬間無語。在中晚唐的收藏風潮中,出現了一個行業:古物探險家。周邯是這方面的代表。此人主要搜集的是三國時代的文物。據說,他曾得到魏延使用的一副鎧甲。此外,還收藏了劉表用過的三只酒杯,即著名的“伯雅”(盛七升酒)、“仲雅”(盛六升酒)和“季雅”(盛五升酒)。有一天,周邯去四川探險,尋找三國舊物。回來的路上,他乘船順江而下,在途中買了個奴仆,叫水精,最擅潛水。路過瞿塘峽時,周邯叫水精潛水探測。一個時辰後,水精攜金銀珠寶浮出水面,說是取自峽底的一座上古時代的精絕古城。從那以後,周邯每每叫水精潛水尋寶,得到數不清的上古珍寶。這一天,周邯聽人說汴州八角井中有奇寶,於是帶著水精來到了汴州。準備工作做完後,水精攜劍下井,潛入了水底。時間過去很久了,也不見水精出來。周邯就有些著急了,他正要往井下探頭,水精猛地從井中跳出來。但還沒等他落在地上,井裏伸出一只金色大手,一把將他抓住,又拽回井裏。從此,水精再也沒從井裏出來。收藏之風,到五代十國時,仍沒有停止。當時,有個叫文谷的,性喜古玩。一次,他到中書舍人劉光祿家做客,後者說:“你來得正好,今天剛跟兩位客人約好,來觀賞我的桃核杯。”這時候,二位客人來了。一位是青城山道士劉雲,另一位是士子沈默。劉光祿隨即叫家人取出桃核杯。這桃核杯,是用巨型蟠桃核做成,直徑最闊處,有一尺多,上面雕刻精美。劉光祿說:“我少時遊華山,遇一道士,用蟠桃核打山泉洗臉,見我很驚異,便將半片蟠桃核送給了我。”看過桃核杯,道士劉雲從袖中取出一枚白石子,大如雞蛋。上面繪有彩紋,是二童為一仙人引路,雕畫奇絕,細節畢現。據劉道士說,這東西是從一個叫麻姑洞的地方撿到的。沈默也不示弱,掏出一個東西,也是石頭。自稱是在巫峽所得,寬一寸多、長二寸多,上刻盤龍,舞動爪牙,令人驚懼。文谷算是大開眼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