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搬山道人(第2/4頁)

“搬山道人”與“摸金校尉”有很大的不同,從稱謂上便可以看出來,“搬山”采取的是喇叭式盜墓,是一種主要利用外力破壞的手段;而“摸金”則更注重技術和經驗。

紮格拉瑪部落後代中的搬山道人們,在此後的歲月中,也不知找了多少古墓,線索斷了續,續了斷……

在這種築籬式的搜索中,雮塵珠依然下落不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搬山術日漸式微,人才凋零,到了民國年間,全國只剩下最後一位年輕的搬山道人,此人是江浙一帶最有名的盜墓賊,只因為使得好口技,天下一絕,故人送綽號鷓鴣哨。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都忘了他本名叫什麽,只以鷓鴣哨稱呼。他會使輕功,最擅長破解古墓中的各種機關,並且槍法如神,不僅在倒鬥行,即使在綠林之中,也有好大的名頭。

鷓鴣哨遵照祖宗的遺訓,根據那一絲絲時有時無的線索,到處追查雮塵珠的下落,最後把目標著落在西夏國的某個藏寶洞裏。傳說那個藏寶洞距離廢棄的古西夏黑水城不遠,原是作為西夏國某個重臣修建的陵墓,然而西夏國最後被蒙古人屠滅,當時那位王公大臣還沒有來得及入斂,就將宮廷內的重要珍寶,都藏在了裏面,有可能雮塵珠也在其中,但是地面沒有任何封土等特征,極為難尋。

鷓鴣哨這種搬山道人,不懂風水星相,從技術上來講是不可能找到藏寶洞的。這時他的族人已經所存無多,再找不到雮塵珠,這個古老的部族血脈很可能就此滅絕了。眼見自己的族人臨死之時的慘狀,鷓鴣哨不得不求助於擅長風水分金定穴的摸金校尉。

可是當時天下大亂,發丘、摸金、搬山、卸嶺這四大派系,幾乎都斷了香火,還懂“搬山術”這套內容,可能就只剩下鷓鴣哨一個人,發丘、卸嶺更是早在多少朝之前就不存在了。

而當時做摸金校尉的人也不多了,屈指算來,全國都不超過十位,那個年代,從事盜墓活動的,更多的是來自軍閥統率的官盜,或者是民間的散盜。

鷓鴣哨千方百計找到了一位已經出家當和尚的摸金校尉,求他傳授分金定穴的秘術,這個和尚法號上“了”下“塵”,了塵長老曾經也是個摸金校尉,倒過很多大鬥,晚年看破紅塵,出家為僧。

了塵法師勸告鷓鴣哨說:“世事無弗了,人皆自煩惱,我佛最自在,一笑而已矣。施主怎麽就看不開呢,老僧當年做過摸金校尉,雖然所得之物,大都是用之於民,然而老來靜坐思量,心中實難安穩,讓那些珍貴的明器重見天日,這世上又會因此多生出多少明爭暗鬥的腥風血雨。明器這種東西,不管是自己受用了,還是變賣行善,都不是好事,總之這倒鬥的行當,造孽太深……”

鷓鴣哨無奈之下,把實情托出,了塵法師聽了原由,便動了善念,準備將摸金的行規手段都傳授給鷓鴣哨,但是按規矩,鷓鴣哨先要立一個投命狀,才能授他摸金符。

歷來倒鬥的活動,都是在黑暗中進行,不管動機如何,都不能夠曝光,所以行規是半點馬虎不得,了塵法師告訴鷓鴣哨:“我在此出家之時,曾經看到這附近有座古墓,還沒有被人倒過鬥,地點在寺外山下西北十裏,一片荒山野嶺中。那裏有塊半截的無字石碑,其下有座南宋時期的古墓。外部的特征只剩那半截殘碑,石碑下是個墓道,那座墓地處偏僻,始終沒被盜過,但是穴位選得不好,形如斷劍。你按我所說,今夜到那墓中取墓主一套大斂之服來,作為你的投命狀,能否順利取回,就看祖師爺賞不賞你這門手藝了。”

隨後了塵法師給了鷓鴣哨一套家夥,都是摸金校尉的用品,並囑咐他切記摸金行內的諸般規矩。摸金是倒鬥中最注重技術的一個流派,而且淵源最久,很多行內通用的唇典套口,多半都是從摸金校尉口中流傳開來的。舉個例子,現今盜墓者,都說自己是倒鬥的手藝人,但是為什麽管盜墓叫作“倒鬥”,恐怕很多人都說不上來。這個詞最早就是來源於摸金校尉對盜墓的一種生動描繪。中國大墓,除了修在山腹中的,多半上面都有封土堆,以秦陵為例,封土堆的形狀就恰似一個量米用的鬥,反過來扣在地上,明器地宮都在鬥中,取出明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鬥翻過來拿開,所以叫倒鬥。

諸如此類典故,以及種種禁忌講究,鷓鴣哨以前聞所未聞,搬山道人可沒這麽多名堂,聽了了塵長老的講解,大有茅塞頓開之感。

了塵長老最後再三叮嚀的,倒鬥的行規要在墓室東南角點上蠟燭,燈亮便開棺摸金,倘若燈滅則速退;另外,不可取多余的東西,不可破壞棺槨,一間墓室只可進出一個來回,離開時要盡量把盜洞回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