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隱士之棺(第2/3頁)

我進棺材峽是有所為而來,對那柄青銅古劍並不感興趣,只是有些好奇為什麽盜此懸棺的賊人,沒有將青銅劍取走?難道他們當初盜走了更重要的東西?心中猜疑了一陣,又想試試古屍是否僵硬幹枯,以便對棺材峽裏的風水龍氣有個具體認識,當下就戴上手套,想將這具仙風道骨的屍首輕輕放倒回棺中,不料竟是一碰就倒,屍身半點不僵。

孫九爺不解的問道:“胡八一,你動那古屍做什麽?看看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動,懸棺裏不會有你們看得上眼的陪葬品,回頭把這個發現報上去,你的功勞不小。”

還沒等我回答,幺妹兒就在後面說:“死人也是躺著才巴適呦”。我笑道:“沒錯,我就是這意思,坐著不如倒著,先前那夥盜墓賊幹活不地道,倒鬥之後就任由古屍坐著,我看著都替這位隱士累得慌。”

孫九爺說:“還是保持原狀比較好,否則碰壞了幾千年不朽的屍身,到時候說不清楚,以前我在河南,見到在一片莊稼地裏,出土了一具僵屍,那僵屍保存得比現在這個還要好,不過當時技術設備等各方面條件都很落後,匆忙之中對發掘現場的保護工作也沒做好,當地老百姓來圍觀的極多,那看熱鬧的勁頭簡直是雨打不散、風吹不亂,觀者如墻啊,也不知是誰帶的頭,大夥一起哄,就都擠過來去摸那具古屍,等到來車運走的時候,那僵屍身上都被摸癟了好幾塊,衣服都成碎片了,到最後……這件事的責任就追究到我頭上來了,我是有口難辨呀。”

我知道以孫九爺的性格,只要一談起他自身的歷史問題,就能隨時隨地開起“訴苦座談大會”,不把肚子裏的苦水倒痛快了就沒個停,其實他那點倒黴事多半都是自找的,現在我們落在“金絲燕子”窟下的峭壁之間,還不知要困上多久,根本不是扯閑篇的時候,於是趕緊岔開話頭:“這峽谷裏雲霧繚繞,懸棺墓穴的位置又十分隱秘,不是普通盜墓賊能輕易找到的所在。十有八九是觀山太保所為。”

孫教授聽到我的話,從黑梁上站起來看了看懸棺所藏的巖隙,搖頭道:“自古盜墓之輩多如牛毛,所盜發之丘冢數不勝數,在這裏無依無據的,難說……難說啊。”

Shirley 楊卻同意我的看法:“懸棺中不納金寶玉器,很少會有盜墓賊打它們的主意,觀山太保擅長古之異術。那燕子橋和洞中滋生不絕的金甲茅仙,咱們都已經親眼見到了,看來這傳說絕不是假的。崖葬懸棺裏有很多古籍,竹簡、龜甲之物都有,也許觀山太保的奇門方術都是得自於此。”

孫教授蹙著眉頭想了想,對此也不置可否,看樣子是默認了。卻不肯從嘴裏說出來,只是說:“倒也巧了,怎麽黑木梁不上不下,偏偏就被卡在這懸棺巖隙之處?”

Shirley 楊說:“只怕並非單純的巧合,你們看看四周……”說著話她將“狼眼手電筒”的光束掃向峭壁深處。我們放眼望過去,只見在薄霧輕煙中,還有許多巖縫,裏面半隱半現,都是鱗紋古松木的棺材,原來金絲燕子窟下,竟然是極大一片巖隙懸棺群。

只是峽谷間雲霧升騰,隱約可見身周兩道絕壁上藏有不少懸棺,可是其分布的範圍和數量,在此還都難以判斷。料來規模可觀,我們隨著黑木巨粱滑落到此的。恰好被一處巖縫卡住,那巖縫中正是懷抱青銅劍的古屍,而這裏僅僅是懸棺群中的一個墓穴,相比四周幾處懸棺,也並無特別之處。

眾人滿心疑惑,倘若墓中真是隱逸山林的修仙求道之士,必定應該是孤高淡薄的人物,總不該有如此密集的懸棺群,葬在此地的究竟都是些什麽人?

我坐在黑梁上思前想後。猛然靈機一動,找到了一些頭緒。拍了拍那根木梁,對眾人說道:“這條粱就是答案……”

《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雖以“形、勢、理、氣”為主體,但其中涵蓋涉及的風水之術,無不脫身於古法,根據青溪當地流傳的民間傳說,這片神秘的“棺材峽”,不僅在峽谷山間有許多被遺棄的古代礦坑隧道,而且曾經是“烏羊王”疏通洪水的浩大工程遺址。

我們進山以來,首先見到密如繁星的一片懸棺群,幾乎有上萬之數,按照“烏羊王石碑”上的記載,那些人都是在開山過程中死亡的奴隸工匠,而烏羊王,也就是移山巫陵王的古墓就藏在“棺材峽”內的一處古礦坑裏。

巫山一代除了上古巫鹹和移山巫陵王之墓以外,再也沒有其它更加著名龐大的陵墓,巫鹹墓幾乎完全是一個傳說,而移山巫陵王盡管同樣比較神秘,但在山中畢竟留有遺跡可見,而且按照封團長所留下的半段“觀山指迷賦”來看,觀山太保的那座“地仙村古墓”,百分之九十九是造在了巫陵王的陵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