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模式(第2/4頁)

“拿了你們的投資,我肩上壓力也大啊,就心想著這個項目先盡快盈利起來。哪怕每年先拿三五百萬美元給大家分紅,大家心裏也有一個念想,不會埋怨我這裏是個無底洞。”曹沫笑著跟錢文瀚說道。

礦區及配套工程建設速度,除了各大項目的承包方以中土集團等華資工程企業為主這個因素外,科奈羅工程建設集團也從卡奈姆調了一千多名建築工人過來參與建設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中方企業在非洲承接各項工程,歷來以質量好速度快著稱。

不過,無法承擔太高的人力派遣成本,目前中資企業在非洲所承接的各大工程,除了管理層以及大大小小的工長外,主要的基層施工人員還是會從當地招聘。

這當中要進行勞動技能的培訓,要進行勞動紀律的養成,通常都需要磨合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步入正軌。

以梁思錢為首的科奈羅工程建設集團,雖然目前還沒有資格獨立承接大型的復雜工程建設,但手裏掌握的都是這幾年經過一項項工程建造鍛煉過的熟練建築工人。

科奈羅工程建設集團旗下的工人,幾乎都是中土集團承接工程帶出來的,上上下下都已經熟悉,甚至能基本會一些簡單中文對話的工人都有相當一批,省卻當中極拖時間的磨合期,施工速度自然就更為快速。

當然,曹沫同樣也注重從當地補充各類工人。

前期投資四千萬美元經營可可種植園,僅有較小比例收購當地已經成熟、可以持續摘果的種植園。

為了盡可能多的容納就業規模,從當地雇傭工人,種植園主要還是從當地部族酋長手裏承租荒地進行開墾。

大片的荒山荒灘,雖說出租價格相當低廉,每年每畝地的租金不到一美元,但對酋長家族每年能突然額外有數百到數千美元不等的穩定收入,自然是高興之極。

開墾種植園,曹沫也沒有一上來就大規模的搞機械化生產,而是在雇傭兩千多殖民者後裔作工,還雇傭近四千名坎瓦族、阿肯族員工,主要以傳統的人力進行開荒。

說白了就是盡可能多的從當地雇傭工人。

整個德雷克地區,擁有四十多萬人口,百分之九十都是坎瓦族與阿肯族人,雖說雇傭率才勉強超過百分之一,但由於非洲特殊的部族制及大家長制,這麽大規模的雇傭數量,差不多就能覆蓋到德雷克地區的所有人群。

目前總計才六萬畝地規模的種植園,自然是遠遠不需要這麽大規模雇工的,特別前期用工規模巨大的開墾期結束之後,後續持續的養護,維持四五百人雇工規模就足夠了。

當然,後續隨著種植園初期開墾完成,以及投入更多的機械設備,必然會有大量的雇工剩余出來,但曹沫並沒有打算解除聘用關系,而是計劃往工程建設隊伍以及後續不斷擴大的礦區運營之中,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手。

這些人不僅是曹沫後續維持與地方勢力關系最堅定的紐帶,更是礦區不斷擴大建設及開采規模的人力資源。

錢文瀚上次到德雷克時,就很清楚曹沫的這些計劃,但叫他真正驚訝或折服的,並不是曹沫的想法,而是曹沫竟然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將這一計劃很好的執行下來。

盡可能多的雇傭當地工人,屬地化管理,為當地的精英及上層人士提供更多高收入的高級職位,以此消除與地方勢力的隔閡與對立,這些道理,所有的海外投資者心裏都懂。

關鍵還在於執行。

關鍵還是怎麽才能做到這一步。

天悅在德雷克的所有團隊,除了曹沫、更多充當協調聯絡人角色的肖軍以及梁思錢等少數人外,就沒有一個是中方人員。

然而就是如此,將當地的殖民者後裔以及從卡奈姆抽調過來的約魯巴族雇工,以及當地阿肯族、坎瓦族雇工,總計八千人的隊伍在一年時間內有效的組織運轉起來,並將烏桑河第一礦場一期工程建成投入運行,曹沫是怎麽做到了?

整個礦區前期的建設,可以說是由中土集團等企業在負責,礦場雇工有充分的培訓時間。

不過,整個種植園的雇工隊伍高達六千人,還基本是在一夜之間組織起來,從小塔布曼往下沒有一個中方人員,難道說具體負責種植園管理工作的小塔布曼是國際級的管理大師?

雖然德雷克的殖民者後裔,受教育水平比當地的阿肯族、坎瓦族要高得多,能提供一大批合格的管理者跟熟練工人,但問題是曹沫接觸德雷克的殖民者後裔,也就一年多點時間,他又是怎麽將數百名合格的中低層管理人員挑選出來的?

何況曹沫還是在德雷克的團隊管理層裏,大量雇傭了阿肯族及坎瓦族的精英分子,而阿肯族及坎瓦族在過去十年時間跟殖民者後裔是嚴重對立甚至相互仇視的,並不可能因為胡安·曼塔爾與賽維義等阿克瓦高層達成民族和解就一夜之間消彌一盡,曹沫是怎麽克服出身不同族群的中下層管理人員、雇工之間的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