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商紂王PK周文王(二)

大王端著酒杯,好像對自己剛剛做出的這個決定沒有任何的猶豫,也沒有任何的後悔。

禦駕親征,絕非小事,真的能如此輕描淡寫嗎?

玄王覺得很不安。

他終於沒忍住:“大王,有一事,不知當不當講……”

“但說無妨。”

玄王站起來。

“按理說,大王早已做出了禦駕親征的決定,我不該再多說什麽。可是,身為玄王,我還是有義務提出幾個問題……”

“你說。”

“大王禦駕親征,糧草後勤都已經準備好了。按理說,這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據我所知,現在大商的情況有些不妙,說穿了,就是花架子。朝歌的國庫在大雪封山的時候就已經幾乎被掏空了。到桑林之後,也不過才一年多的時間,僅僅只收獲了一年的莊稼,就算加上桑林祭祀之後各路諸侯送來的歷年貢品,可是,也僅僅只能維持局面,現在禦駕親征,立即就會耗盡全部的積累,就算徹底擊潰了周方國,那也是代價極大,再也沒有任何閃失的余地了……”

這是事實。

朝歌的國庫早就被掏空了,因此,當大雪封山的時候,在最初根本沒法有效救濟災民。

直到微子和費仲等人連續倒下去,他們大量的糧草被查封,朝廷才能在大街上煮粥賑災,協助民眾度過那個最可怕的寒冬。

眾所周知,儲備糧草基本上在桑林就已經耗盡。

剩余的一點,也用於大軍遷移到桑林的路上。

到桑林後,百廢待興,又連續兩次祭祀,招待民眾,歡迎諸侯,基本上全部耗盡。

而且到桑林之後,大王也是輕徭薄賦,稅收很少,完全是靠著諸侯們補上的貢品。

也就是說,現在,大王手裏就那麽一點家底了,大家都一清二楚。

這點家底再積累積累,當然要好得多,可馬上禦駕親征,這點家底得被徹底耗光不說,萬一戰爭持續的時間過長呢?

也就是說,萬一周方國的抵抗力強大,能拖延時間,將原本打算的速戰速決拖成了持久戰,那該怎麽辦?

豈不是後繼無人糧草不繼?

糧草不繼怎麽辦?

那些見風使舵的諸侯還會速速提供?或者向百姓征集?

這些問題,大王難道沒有思考過嗎?

稍有不慎,後果會如何?

玄王十分坦率:“大王禦駕親征沒有問題,可是,時間總是顯得倉促了一點。如果不能盡快拿下周方國,後果不堪設想。”

尊乙聽得這話,也一臉緊張。

實際上,他和玄王的考慮完全相同。

而且,玄王比他更多一重憂慮——大王現在確定了王位人選,是不是早已認定這個禦駕親征是有去無回?

既然如此,為何又非禦駕親征不可?

等到積累多點再行動不好嗎?

帝辛聽得這話,擡起頭,先看了吳所謂一眼。

吳所謂也端著酒杯,笑嘻嘻的:“玄王這話的確沒錯。可是,大王禦駕親征,也是沒錯。”

玄王心想,你這話不是和稀泥嗎?

吳所謂還是笑嘻嘻的:“朝歌大雪封山之前,整個大商的大臣可能都已經明裏暗裏成為了西伯侯父子的大臣,至少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大王麾下,可以說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忠臣了……”

尊乙和玄王面面相覷。

所幸他倆早前也不是大王的近臣,到桑林後才被啟用,倒也沒有那麽尷尬,而且,國師這話也是事實。

連宗室子弟當時都想著偷太廟鼎器去獻給西伯侯父子了,哪裏還有什麽忠誠可言?

彼時的帝辛,千真萬確是孤家寡人了。

“在朝歌的時候,大王不可能禦駕親征,也沒法禦駕親征,天時地利人和,大王一樣都沒有。就好像崇禎末年,君非亡國之君,臣卻絕對是亡國之臣,當清兵和流寇都快打到北京城了,所有文武大臣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捐獻一點家產,以至於崇禎走投無路,只好自己設法,自己穿有補丁的衣服也就不說了,妃嬪也連續縮減衣食……”

崇禎末年,走投無路,面對內憂外患,多次提出讓大臣們捐獻財物充作軍費。可是,那些富得流油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多捐出一點財富。

家天下,家天下,反正這江山是你老朱家的,你家那麽多分封在外的王爺都不肯多捐出一點家產,憑什麽要我們捐款?

大家都不捐款。

崇禎當然也沒轍。

於是,君臣一起坐視流寇四起,饑餓的災民鋌而走險,這才有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

“哈哈,崇禎老是怪這個怪那個,甚至三番五次的下罪己詔。可是,有用嗎?一邊是災荒橫行,一邊是流寇四起。可流寇為什麽會四起?因為存在可以被搶劫的糧食和財富——所以他們才會鋌而走險。如果當時的富商巨賈或者王孫公子或者權臣大將,都適當拿出自己的家產,讓百姓有一口飯吃,最後,也不至於錯失大好江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