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六坑之二(第2/2頁)

其他人再怎麽坑,好歹能力也都是擺著的,所以白圖覺得他是最坑的。

劉琰此時以楚外考生的身份,來到金陵,一向自命不凡的他,對這些土裏土氣的楚國考生,已經心生鄙夷!

不過一旁與他年紀差不多的楊儀,此時眼中隱含鄙夷的看了劉琰一眼,之後意有所指地說道:“不是楚國的士人如何鄙陋,而是如此‘鄙陋’,也是楚國的士人。”

楊儀不用說,也是蜀漢六坑之一,只是他和劉琰不同,雖然性格有缺陷,但能力也是有的。

甚至……

如果他和魏延,只有一個在蜀漢的話,或許兩人都不會是坑,正是兩人的矛盾太深,又在諸葛亮死後激化,才令兩者都成為“巨坑”,或者說是……“巨嬰”。

蜀漢的擎天柱諸葛亮倒了之後,兩人作為蜀國的重臣重將,而且又是身懷統領邊軍之責,居然不想著怎麽在諸葛亮死後,平穩蜀國局勢,而是各自擁兵在前線掐了一架!

所以楊儀即使當時贏了魏延,將魏延打成反派、樹立自己是丞相傳人的形象,但是……依舊在回城都之後,就立刻被下了兵權並封了個虛高的官職。

後來楊儀的狀態,也糟糕了起來,整天嚷嚷自己為季漢立過功、為劉氏流過血,甚至揚言自己如果投靠魏國則如何如何……被貶謫發配之後,還要上書繼續罵,最後以自盡收場。

楊儀是襄陽人,不過歷史上楊儀就是先做了傅幹——曹魏的“荊州刺史”——的主簿,之後卻毅然投靠季漢。

如今城姬世界的楊儀,顯然也對劉備很有相性,同樣在荊州投楚之後,北上去投靠劉備。

白圖在建國西巡的時候,得知楊儀離開了荊州時,也沒有過於惋惜。

楊儀雖有能力,但與魏延相性極低這一點不得不防,沒了也就沒了……

此時楊儀正是和劉琰一道,一同來到金陵參加學考——對於只是資歷高些,並且是宗室出身,就一直賣弄的劉琰,楊儀是心中鄙夷的。

聽了楊儀的話,劉琰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半晌才明白楊儀的意思……

之前幾次拜訪與交談中,劉琰也已經發現,這些楚國的考生,很多都是“真·普通家庭”!

有些甚至父母只是普普通通的農戶,只是農閑時在工坊打工,多賺了些錢,竟然就令他們能讀書寫字……

仔細想想,他們遇到了這麽多楚國的考生,其中真正士族出身的……十之一二?

這也正是很多楚外生員,心裏漸漸從鄙夷到鄭重的原因——不是楚國的士族鄙陋,而是人家漸漸在超出“士族才能讀書、才有前途”的階段!

換成是在自己家鄉……

這些普通農戶,在如今的亂世之中,為了保全自己,只能依附於當地的士族,要麽被朝廷盤剝、要麽被“罩得住”的士族盤剝,子子孫孫都是如此。

讀書?

想什麽呢?

而楚國能做到這一步,至少說明了兩點……

一是在楚國中,衣食無憂的“富戶”,比例十分驚人,二是在楚國中,蒙學、甚至進階教育的成本,很低!

“那又如何?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劉琰也意識到了,這背後的問題,不過還是不服氣的譏諷了一句。

這話是孔子說的,後世對這話的“解釋”,各有不同。

不過可以確信的是,這話的“夷狄之君”正是譏諷當時的楚國和吳國的君主,而漢代的主流解釋,也是孔子哀嘆楚國這種“夷狄”都有稱職的君王,然而“諸夏”的各國卻沒有稱職的君主。

劉琰現在提起來,則是想譏諷——一群夷狄,學了些文化,也改不了他們夷狄的本性!

剛好白楚也是以“楚”為號,更有嘲諷的效果。

楊儀聽到之後,盯著他看了一會兒,很想問問他……

剛才是誰沒有解出那個幾何計算的問題,結果被家裏是瓦匠的那位楚國考生,三兩下就解好的?

劉琰被楊儀看得有些要惱羞成怒,而楊儀終究也不想和主公更信賴的劉琰過不去,只是提醒了一句……

“按照孔王新學對《論語》的解釋,這句是‘沒有規矩與正確理念的國家,即使有賢明的君主,也還不如有規矩和正確理念的國家,沒有賢明君主的時候’,楚國在科舉和學考中,對儒學的解釋,是以新學為基準的,雖然不會特地去考,但小心不要亂引用導致扣分。”楊儀輕飄飄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