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陸老的請求(第2/3頁)

縱使縣學在這方面,也有自己的優勢,不過……終究沒法在人家的強項上,超過士族子弟。

而名辯思維,也不是一天一日就能夠建立起來的,甚至相比之下,是四科中最難以“應試教育”的方式,來迅速提升的,也是縣學最弱的一環。

相比之下,在算數上,縣學的題海戰術,以及本就領先的數理概念,令縣學出身的學員,甚至超過士族家學——畢竟不少家族,雖也有兩漢乃至先秦的算學經典,但是在這方面,縣學明顯更完善,之所以沒能“碾壓”,還是因為師資力量有限的原因……

總的來說,真的要將士族子弟和普通家庭出身的考生分開計算的話,前者平均固然能更高一籌,不過考慮到七三分的比例,在最終錄取上,普通家庭出身的考生,奪下三成錄取率不成問題!

總量占七,錄取占三,單純數據上看,似乎很吃虧,不過這已經是部落時代、包括儒家吹捧的、極力包裝過的堯舜禹時代以來,平民與貴族之間,差距最小的時刻!

當然,這主要也是因為士族的“大意”,如果他們願意將家學與縣學結合,積極參與到縣學體系中,以他們的起點優勢、先天環境優勢,恐怕平民的“進步”空間會更小。

其實有些士族,尤其是貼近朝廷的高門大戶,早就有這種意思,將少年子弟送入縣學,平時也繼續家學傳承!

畢竟這是漢末……

平民與士族之間,積累的差距太大,比同在封建時期的唐宋、明清時,要更大得多。

自然要彌補的話,也就越需要時間與時機……

只要士族反應過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普通家庭出身的學員,很難在頂級大學的錄取率上,突破第一年學考的記錄。

而白圖能做的,就是不斷“武裝”縣學的師資力量,盡量確保普通家庭出身的學員劣勢不會擴大。

之所以能做到這種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並不是白圖有多“聖明”,本質上來講,是因為白圖手裏有足夠多的“資源”。

因此白圖可以在士族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優先優待一下縣學出身平民——而且這種“優待”,士族也只能心服口服,畢竟白圖之前也鼓勵他們去縣學的。

另外就是……

即使士族反應過來之後,白圖可以時時拋出些新東西,來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

比如白圖在今年的第一屆學考就考慮過,是否加入“科學”,也就是物化生基礎,作為考試學科之一。

只是短期來看,哪怕只是基礎,推廣也還很困難。

畢竟再怎麽編纂教材,最終落在縣學中,還是需要師資力量才行。

而根本無法順利推廣的話,還要怎麽考?

所以暫且並沒有將“科學”列入其中,只是放出了將會改革的消息……

如果真的將“科學”也加進來,可以預見,縱使是有類似傳承的士族,也將必須加入到縣學體系之中。

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難度,主要目的當然是在哺育工業化——並不是為了難而難,而是工業化不斷深入,需要的人才素質也會不斷提升。

不過同時也有附加效果——不斷將所有人的起跑線,盡量拉到更接近的程度!

畢竟在“科學”方面,士族子弟的家庭優勢,基本也就只在“氛圍”上了。

萬一趕上倒黴的,家裏有些守舊派的話,說不定還會起到反作用。

至於家庭輔導……

不是白圖歧視他們,別說縣學,以現在楚國的鄉學(蒙學)四年、縣學四年的學制來說,真的開了科學一科的話,蒙學二年級的內容,他們沒接觸過的“名士”,也都輔導不了!

如此一來,除了令起跑線更接近之外,也有隱性的好處,那就是令士族的少年們明白——家裏長輩的話,也未必是對的,你在鄉學二年級的時候,就能在一些方面超過他們,沒必要迷信士族權威。

這樣也能夠促進他們對“楚學”的吸收……

白圖其實能夠想象到,不少士族內部,在教導族內子弟“楚學”時,都可能是夾帶了私貨的。

畢竟人家的切身利益在那,大家都想做“仁者”,但前提都是想要保證自己,永遠有資格做“仁者”。

不過當士族子弟也以縣學為重之後,雙方的差距就已經很有限,並且……白圖其實也不是很願意強調“雙方”。

畢竟化雙方為一方,才是楚學的最終追求。

至於士族對既得利益被分薄而不滿,進而打壓平民階層之類的……

總體來說,一定會有這方面的因素,不過……正如楚學的核心“仁者愛人”,後半句的“愛人”,是指以人為本,而前半句的“仁者”,則是體現了對人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