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科幻小說的未來(第2/3頁)

“就是當代人總會去特別推崇以前的故事,對與自己同時代的作品先入為主的表示鄙夷。哪怕這些作品本身的質量其實不分高下。”

在如此講的時候,陳鋒想起了早期時間線中劉卡德自己的《星河不滅》系列。

這本書成就經典,並被改編成著名電影,也是發生在他本人過世後幾十年的事了。

在劉卡德還活著時,《星河不滅》沒少被噴。

劉卡德咀嚼了一下陳鋒的意思,“我明白了。但我認為可能是這些了不起的作者用提前幾十年的眼光,從純幻想的角度切入,又找到足夠合理的科學依據,在巨著中描繪的未來理論,在這些年裏逐漸被認可。科技進步證明了部分原本純粹架空的理論竟真有一定的事實依據,讓他們在幾十年前的幻,漸漸的變成了如今的科,所以才被封為經典。”

陳鋒笑著點頭,“是的,哪怕某一本書錯了一大部分,可裏面只要有幾個點是正確的,故事本身又符合邏輯,那麽這書便不失為一本好科幻。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麽當代的經典科幻越來越少了。你得知道,剛才你說的那幾本書,在剛剛誕生不久後就取得了巨大的影響力。”

劉卡德想了很久,無奈搖頭,“這太深奧了,陳老師您知道原因嗎?”

陳鋒點頭,“我的確知道。”

陳大師心中有結論,但這不是他本人的獨創,而是來自多條時間線裏眾多史學家和文藝工作者的歸納總結。

當人類文明步入公元二十一世紀後,隨著時間的繼續推移,人類仿佛真就失去了想象力,此後創作的科幻作品是一代不入一代。

科幻越來越幻,越來越不科。

譬如第八時間線中,二十一世紀還有《三體》、《星河不滅》、《發條女孩》、《影子先生》等作品,此後卻不可逆的日漸式微。

到了二十五世紀,反倒就剩下寥寥一兩部,其中有一部還是陳鋒本人的紀傳體小說《鋒蕾》。

陳大師表示辣眼睛。

時間再到三十世紀後,就更慘了。

別說鴻篇巨著的小說,就連電影都沒了,這讓陳鋒很痛苦。

一是他在三十一世紀閑暇消遣時只能看“古董老片”,二是這讓他焦慮人類是否真的喪失了幻想未來的能力。

所以他曾專門花費精力去研究史料,這才去琢磨透學者們公認的看法。

現在他準備稍微點撥劉卡德,便要從二十一世紀的科幻開始說起。

“首先,我們可以分析一個現象。你是否覺得最近這些年的科幻小說、電影以及電視劇裏幻想的成分越來越重,科學的成分卻越來越低?”

劉卡德:“是的。但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人類知道得越多,對宇宙本質的了解越多,我們在追求真理與幻想之間的平衡會不可避免的逐漸偏向真理。我們的想象力會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而逐漸下滑。另外,你知道一本好的長篇科幻小說的定義是什麽嗎?”

劉卡德:“立足於當下,著眼於未來,所勾畫的未來科學背景要符合理論預期,對人性的探討與刻畫要在社會學上具備真實的質感。”

陳鋒點頭,“說得好。那麽我再問你一個問題,一名普通人要加入牛頓的實驗室成為一名實驗助手,最短需要多少年的學習時間,掌握知識水平到什麽程度?再換到現在,以你自己為例,一名普通人想成為伯克利大學裏重點實驗室中的科研助手,需要多少年的學習時間?要掌握所少方面的知識?”

劉卡德漸漸的明白了,“我明白了。首先,經典長篇科幻小說不可能只圍繞幾個人物,以及某一項單獨的未來科技而展開,它必須有完善且足夠宏大的世界觀。那麽它便必須涉獵到未來世界裏方方面面的科技。在幾十甚至一百年前,一名優秀的科幻作家同樣需要閱讀大量的書籍,且緊跟時代科技熱點。他們既精通又博學。但到了我們的時代,隨著科技水平的快速革新,人類富集的知識量越來越大,每一門學科裏囊括的基礎知識量太大。”

“每天每時每刻產生的科技熱點越來越多,一些過去的經典理論一直在被顛覆。要成為一名完美的科幻作家,需要掌握的知識面太驚人了,以人的精力很難學完,那麽在創作中便不可避免的出現謬論,並引發爭議。所以,現在的人想再寫出經典科幻長篇的難度越來越大,並且這個難度還會隨著社會精細化分工的進一步升華,而持續加大。”

陳鋒點頭,“是的,你的看法基本正確。也許再過幾百年,人類就沒有科幻小說和電影可以看了。等到千年之後,科幻作品中大約只能剩下一個題材。”

“什麽題材?”

“時間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