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潛航與永恒困惑

陳鋒曾經幻想過很多次,假如福萊德斯不用死,有他幫忙打點一切,自己只需要當個收集信息的工具人,還有學霸帶飛,那浪跡天涯收集信息的計劃能輕松多少,小日子能過得多麽愜意。

現在他美夢成真了。

但是……真一點都不愜意!

自打薇星能連接上量子網絡的七個多月以來,陳鋒真沒偷懶。

他稍微得閑了就拿起薇星根據扒拉的信息流整理出來的資料庫,持續吸收各種能用的知識。

由於不能向外主動傳遞信息,只能在通訊信息流中竊取,所以陳鋒得不到系統培養的教材,只能拼湊資料庫。

可如今人類疆域版圖太大,人口太多,外部持續交換的信息總量巨大,遠超薇星的承受能力,分析不過來,薇星只能用類混沌算法靠“直覺”去抓取可能有用的知識,抓到什麽是什麽,簡單分析後認定有用的,就用自有的貯存能力給分門別類的存下來。

到目前為止,薇星都沒能找到完整的知識培訓教材,無法建立成熟的教育體系,呈現在陳鋒面前的知識點很碎片化。

陳鋒也沒辦法,只能選個傾向,然後逮著什麽學什麽。

這讓他學得很費力,浪費了幾個月時間,最近他才轉換思路,以這次獵戶臂人類發現的特殊物種、礦藏與奇特現象為主攻方向。

學科分類分別為宇宙生物學、材料學、宇宙規則學等等科目。

陳鋒的思路很單刀直入,毫無花巧。

人類自有的東西,乃至於以前並未推進成功的科技發展路線,哪怕他不再帶回去新的東西,只要太陽系文明尚能維持,理論上人類都有發展出來的機會。

但靈感與理論基礎建立在太陽系外的次級文明、特殊材料和宇宙奇跡上的知識,在太陽系內部卻根本不可能憑空想象出來。

這次他成功走出來了,並接觸到無數殖民地用五百年時間紮根闖蕩發展於獵戶臂內,窮盡萬億計的十數代人的智慧收集到的寶貴財富。

陳鋒認為這些才是重點。

首先,假如他記住存在可用資源的每一個星球的方位,等回去之後,甭管是否繼續嚴格執行《規劃》,他都能把這些信息藏進《狂人猜想集》裏,又或是幹脆不要臉一點,用科幻小說或者系列電影,直接把這些星球打上標記。

那麽等下次人類在二十四世紀甚至二十三世紀沖出太陽系後,陳鋒留下的信息,就是一張打滿標記的“藏寶圖”。

人類一開始就知道哪些恒星系裏有東西,哪些恒星系純粹白給,哪些星區裏有能夠輕易摧毀艦隊的自然災害,人類將能順著“藏寶圖”有的放矢直奔目的地,定能節約不少時間,少死很多人,這肯定能進一步加快銀河人類在外面的發展速度。

另一方面,陳鋒還能將自己吃透了的部分“標準答案”放進歷史中。

他也想知道,假定下一條時間線中太陽系人類戰勝了二十六世紀初的災難,文明還能存在,那些一直生活在太陽系物理規則之下,呆在與人類最契合的環境中的後人,能不能在對外界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著這些本不該得到的知識迸發出一些耀眼的思維火花。

但這裏有一個問題。

宇宙中幾乎不存在兩個一模一樣的恒星,總會有細微差別,或許是質量,或許是密度,又或許是組成成分,又或許是壽命的階段。

不同的恒星將會對宇宙釋放出不同的輻射、粒子流、引力場、磁場等等,無數個相關參數都會有或大或小的區別。

人類可以通過改變各種參數而模擬出與地球表面無限接近的環境,但唯獨有一項無法模擬。

人腦中有磷原子上的量子坍塌形成的漩渦風暴,恒星也有,並且更強烈,籠罩範圍與引力場範圍基本一致。

如果某人站在銀河系上空幾十萬光年之外,基本脫離了銀河系內每一顆恒星的引力場範圍,但卻依然逃不脫銀心黑洞的引力場,更逃不脫宇宙中無處不在的背景引力場。

人類除非躲進曲率亞空間,否則無時無刻不在這量子風暴的輻射範圍之內。

當同一個人處在不同的恒星引力場籠罩範圍時,受外部環境影響,思維風暴或多或少的都會受到些影響,呈現出細微差別,體現在邏輯思維的底層結構上,具象在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上。

這差別很小,幾乎微不可察,但卻客觀存在,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強化。

往誇張裏說,將生長在不同星區中的人的認知偏差放大無限倍後,等同於二維生命永遠也理解不了什麽叫長寬高中的“高”。

陳鋒之前從未考慮到過認知偏差的問題。

反正分布在14400個殖民星系中的三十五萬億人在面對復眼者時表現得依然團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