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2/3頁)

此時牛輔等人自然還未接到董卓已死的消息。但是他們遲早會知道的。一旦董卓被殺的消息傳到函谷關,領兵的李傕、郭汜、張繡和他們帳下的謀士會如何應對?在陜縣屯兵的董卓女婿牛輔又會如何應對?他們是會趕赴長安城,為昔日的首領報仇;還是會軍心渙散,就地解散,各回各家?

呂布到底是真帶兵打過仗的,很能推想首領出事後,在外將領士卒的心態。他主張招撫涼州軍主力,叫牛輔等人安心。

王允對兵事不熟悉,起復的皇甫嵩老將軍又還未至,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便暫且聽了呂布的意見,寫了招撫涼州軍的詔書,請皇帝用印後,便只等發出去了。

皇宮之中,因董卓伏誅,宮人臉上都有了些喜氣洋洋的模樣。

唯有蔡琰想到夢中之事,後來她自異域回漢地,聽人說當初董卓死後,父親書生氣犯了,旁人都因為司徒王允的命令不敢去祭祀董卓,她的父親反倒在王允組織的宴會上,為董卓感嘆,引言獲罪,被下獄後不久便死在獄中。夢中的她聽說之時,已經距離父親之死過去十數年了,也未知真切。

此時蔡琰得知董卓之死,想到父親之死,寢食難安,面見劉清,請辭道:“值此動蕩之時,我放心不下父親,請求回府住幾日。”

劉清奇道:“董卓死了,你父親乃是大儒名臣,又有什麽好不放心的?”她看蔡琰連眼圈都紅了,美人忍淚,我見猶憐,忙又道:“好好好,先生要回府,我送先生便是。”

蔡琰不好推辭,怕再生事端,反倒被絆住。

劉清同她相攜走了一程,忽然狐疑道:“該不是長樂宮中,我哪裏得罪了先生吧?”她這幾年來,我行我素的性格越發明顯了。此時竟然有這等反省自身的問話出來,也算是罕事了。

蔡琰滿腹心事也被逗得一笑,道:“殿下哪裏會得罪我?”

劉清這才放心了,將蔡琰送回府中,見她家中旁的都簡單,甚至素寒,唯有書多。若在從前,劉清便要覺得簡陋了,如今受蔡琰影響,竟覺屋舍要這樣裝點,才又雅致又清爽。

劉清又纏著蔡琰說了一會話,約定了來接蔡琰的日子,才依依不舍回宮去了。

在女兒蔡琰的陪伴下,蔡邕雖然為董卓之死而感嘆,卻也只限於一府之中,不曾外出赴宴。

這日蔡琰午睡之時,又做了那個奇怪又真實的夢。夢中的她赤足散步沖到宴會之中,為她歸來之後新嫁的男人董祀求情,上首矮小的男人聽了她的陳情,仿佛有些動容,便要釋放她新嫁的男人。可是夢中的她非但不敢感欣喜,反而觸目都是陌生人,更覺悲涼。

一時夢中醒來,蔡琰驚魂甫定,練了半響字,才平復了心緒,問奴婢道:“父親在做什麽?”

奴婢道:“外頭有人來請,老爺出去赴宴了。”

蔡琰心中一驚,提筆遲遲未能落字,就聽外面家丁叫道:“不好了!大人入獄了!”

她手中的筆滑落下去,在白紙上拖出顫巍巍的一筆。

原來蔡邕聽了女兒的勸告,也知道這著實不是在外面談論董卓的好時機,便連日閉門不出。這日王允宴請,蔡邕本不欲前往,然而來人軟硬兼施,竟是叫他非去不可。

董卓掌權之時,蔡邕乃是太師府的賓客。如今王允誅滅董卓,宴請眾臣,既是慶賀,卻也是要大家表態。

蔡琰一心想著要父親閉門謝客,躲過這場禍事,卻哪裏知道,有些禍事並不是躲著就能避開的。

這是王允主持的,慶賀董卓伏誅的宴會,席間的主要話題,當然便是咒罵董卓,誇贊王允,以及商討如何輔佐幼主、如何與關東眾人相聯系了。

蔡邕本不欲說話,可是到了宴上一看,見泰半竟然都是昔日董卓府中賓客。當初在董卓府中,這些人也曾熱切談綸,也曾獻策於董卓。

如今董卓屍身在市集上腐朽燃燒,名聲卻在這宴會上被汙蔑抨擊。什麽臟的臭的,全都按到了董卓身上。有人說他不孝父母,又有人說他本就羌人之子,他們口中的董卓,全然是野獸一頭。

蔡邕想到與董卓數年相交,對方始終待之以禮。就是對待在座的許多人,董卓也很是不壞,否則又如何會對王允委以重任。

一想到此刻高談闊論的這些人,與董卓攜手結友時,卻早已暗存了要害董卓的心思,蔡邕便覺一陣齒冷。

在蔡邕看來,董卓有做的不對之處,可是既然以友相稱,一個正直的人應該做的便是好言規勸,不要讓董卓一錯再錯。就好比他借地動一事說服董卓放棄嫁董氏女為皇後的打算,又好比他勸董卓打消自封尚父的念頭。

曾經董卓牽著他的手,那一聲聲“伯喈教我”、一句句“喚我仲穎”仿佛還在耳畔,宴會上首受眾人托捧者,卻已換了王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