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第4/7頁)

甘寧奇怪道:“你如何知道長沙太守張羨要反?”

馮玉耐著脾氣,慢條斯理道:“我從長安來,自然消息靈通。”當初策反張羨的文書,還是皇帝口授,他來草擬的。劉表坐擁荊州,不臣朝廷,皇帝自然也不會叫他舒服了,早已派人遊說長沙太守張羨,要他聯合周邊桂陽郡、零陵郡與武陵郡,反抗劉表,事成之後,朝廷自有封賞。算算時日,若是計劃沒有遇到阻礙,張羨起事,也就在年內了。

甘寧這幾個月待得著實氣悶,想了一想,問道:“你也想做官?”他看了馮玉兩眼,又道,“我雖強擄你來了荊州,可是這府中你來去自由。你若要做官,又何須問我?”

馮玉默了一默,忍氣笑道:“我在此地,無親無故,要做官又豈是那麽容易?總要有人引薦,略費金銀的。”

甘寧恍然大悟,他自忖這數月來與“荀玉”相處融洽,況且在荊州,這“荀玉”又沒有做州牧別駕的族叔——“荀玉”自己也說了,他在此地,無親無故。甘寧倒不怎麽怕他做官後報仇了,因此笑道:“這個容易。我有金銀,又有當初引我來荊州的官員舊識在,以玉兄的才學,必然不會落空的。”

荊州州學之中,從教的儒生已有三百之數,許多都是因為戰亂從兗州、豫州和關西逃難而來的士人,在州學中的生徒又有千人之數,宛然是當初洛陽的學府南遷來了荊州。可以說,荊州成了這亂世之中的學術中心。

而此時州學之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編撰《五經章句後定》作為教材。在此之外,則是編撰《荊州星占》等天文歷法方面的書籍。

負責荊州官學的官員宋忠,也正發愁人手不夠,四下尋覓良才。

馮玉得了甘寧的資助,又得甘寧故人引薦,很快便見到了宋忠。馮玉本人才學過人,風采不凡,對談之間叫宋忠這位古文經學的大師也為之折服。

宋忠連連感嘆,“荀氏竟有這等人才,我今日才知。”於是便留馮玉在州府之中任教編書,待有合適的機會上奏於州牧。

馮玉在荊州州學安頓下來之後,借著家書的名義,托人往長安城送過幾封信,確保信件沒有被截獲後,這才寫了一封真的密信,送到長安城中伏德安排的秘密聯絡點去,幾經周折,終於送到了未央殿皇帝手中。

劉協細看馮玉來信,神色漸漸和緩。

曹昂便知馮玉無恙。

“玉奴如今在荊州州學做了教書先生。”劉協放下密信,既解了擔憂,便忍不住一笑。

“可要派朝廷在荊州的人,秘密接他回來?”曹昂所指的便是朝廷布局的長沙太守張羨等人,“他容貌不凡,設若在州學遇上從前在長安見過的人,恐怕給識破。”

“倒是不必。”劉協折起信紙來,就手在燭火上一燎,淡笑道:“不如將計就計。”又道,“玉奴當有機變之能,不至給人識破的。”馮玉既然落到了荊州,不如就做一枚釘子埋進去。

“朕雖然決意暫且不理會袁紹,但袁紹催逼甚急,你父親夾在中間頗為難做。”劉協說起前事,“公孫瓚既然戰敗自焚,袁紹騰出手來,定是要南下西進的。如果你父親公然違抗袁紹的命令,向朝廷稱臣,而與袁紹決裂,那麽袁紹恐怕即刻就要發兵攻打兗州。其實袁紹對你父親猜疑已久,一直在尋找時機拿掉你父親,從前沒有動手,是恐怕寒了帳下將士之心。若這次你父親處理不夠圓融,給了袁紹借口,那麽縱然謀士都阻攔,袁紹也要對你父親發兵了。”

袁紹想要拿掉曹操,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念頭了,身邊的謀士沮授與田豐等人也都勸阻過,包括此刻對朝廷用兵,沮授與田豐也都覺得名不正言不順。

但架不住袁紹的野望,還有袁紹帳下另一幫如淳於瓊等人想要試一試從龍之功。

一旦袁紹渡河打贏了,那麽驅狼吞虎,據有河北,立時便可做實際的“皇帝”。

袁紹稱帝,與袁術稱帝可全然不是一回事兒,到時候這些從長安就跟隨袁紹的將士,也都水漲船高,身份地位與此時不可同日而語。

此正是趁著天下方亂,要立足問鼎之時。

當然,此時有這種念頭的人,還是極少數的。

劉氏據有天下四百年,教化之力,非旦夕能改。天下雖亂,劉氏卻還未失民心。

“若袁紹逼迫太急,可令你父親揮兵西進,至於司隸校尉部。朕會提前告知洛陽的將領,叫他們相機行事。”劉協慢悠悠道:“且不忙與袁紹開戰。”

曹昂擔憂父親處境,又恐怕要與朝廷起沖突——哪怕只是做戲,不禁雙眉蹙起。

“還有一則笑話,朕講給你聽。”劉協笑道:“袁術如今龜縮在壽春,前番要獻女給朕,後來又要與呂布結親,都沒得回應。他便又給袁紹寫了一封信。你道他要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