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4/6頁)

眼見八旬老母親要哭,張昭只能倉皇應下來。

顧老夫人已是被激起了脾氣,連哭帶罵,從當初三十多守了寡,把個才兩歲的兒子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到,直說到如今有了重孫媳婦,就盼著見到再下一輩的人,誰知道兒子又惹她生氣。

張昭一個已經四十五歲的大官,十五歲就得了長子,長子十五歲又生子,如今連孫子都於去歲成了親,爺爺輩的人,此刻站在老母親的面前,惶惶聽訓,仿佛一個五歲的孩子。

直到顧老夫人罵得口幹舌燥,指著張昭問道:“我問你,這山匪劫掠百姓的事情,你管不管?”

張昭汗流浹背,道:“兒子管!兒子這就去管!”

顧老夫人這才舒了口氣,老太太眼明心亮,道:“做人啊,不要太貪心。你現在官兒做得夠大了,整日裏還鉆營些什麽呢?聖駕在此,你不前去侍奉,倒是整日在府中跟周瑜、孫權不知道忙些什麽。照我這婆子看來,你為吳地的百姓做點實事兒,你父親地下知道了,也為你高興。”

張昭兩歲就沒了父親,壓根不記得父親模樣了,卻很怕老母親再發作,唯唯應了,擦著汗退下,還要請醫工來安撫母親,生怕母親氣病了。

待到再出來見到周公瑾,張昭還沒從老母親那頓罵裏醒過神來。

兩人面面相覷了片刻。

張昭長嘆一聲,說道:“罷了罷了,當初說要吳地自治也是你,如今說要與朝廷合作也是你,我反正一向都是跟著你行事的,只要你拿定了注意,我這次還跟著你就是!”

周公瑾起身,對他長長一揖,懇切道:“托賴子山兄。”

張昭擺手,方才被老母親罵出的一身冷汗還沒幹,定了定神,忽然擡頭看向周瑜,道:“我這裏好說,就是底下各豪族處,我也能為你奔走。只是吳侯那裏,你要怎麽交待?”

周公瑾微微一笑,道:“仲謀嗎?只好勞子山兄,再陪我走一趟了。”

於是周公瑾張昭兩人聯袂來尋孫權。

孫權正在步氏所在的別苑,向步氏許諾說一定會讓她在孫府之中生產。

原來他昨日去找舊時的郎官一起吃酒,雖然沒能邀到曹丕,但是卻得到了一個讓他很開心的消息,那就是郎官之中已經有人因為水土不服而犯了很嚴重的足疾,這樣下去,皇帝肯定不能再在吳地久留了,等到皇帝離開吳地,那麽吳地一切就還是他說了算,要接一個步氏入府也不是什麽難事。至於伏壽……她一向通情達理,只要自己誠心悔過,再有旁人說情,想必也能諒解他。況且他與步氏原就是青梅竹馬。這麽一想孫權瞬間就覺得道理是站在自己這邊了。

此時忽然聽周公瑾與張昭說他們不準備按照原來的計劃行事,而是要反過來與朝廷合作,剿滅吳地山賊,引山越之中的民眾出來在平原上居住,孫權只覺眼前一黑,這至少意味著皇帝還要在吳地長久留下去——至少幾個月是有的。到時候非但步氏的孩子,就連伏壽的孩子都該出來了。

孫權起身,比方才的張昭剛得到消息的時候還要焦躁很多,他語速很快,有掩飾不住的怒意,“當初公瑾兄,是你說我們要實現吳地自治。這一年多的時間來,我與子山兄忙前忙後,聯絡各大家族的人員,安撫地方豪族。從前的事情你是知道的,當初我哥哥與你征戰吳地的時候,與許多人結下了仇。這一年多來,我是一個個的登門賠禮,吃了多少委屈受了多少罪!如今你輕飄飄一句話,皇帝給你奏一首鳳求凰,你就動了心!你倒是變得快,可有沒有想過我跟子山當初的付出?”

周瑜眉睫一動,他可從未告訴張昭與孫權,昨日皇帝為他奏了一曲鳳求凰,這孫權是從何處聽來的消息?難道孫權私下探聽皇帝的行蹤?他不動聲色聽下去。

孫權其實是昨日飲酒時聽舊相識的郎官提了一句,自己此時說漏了嘴,焦躁之下還沒有察覺,又道:“公瑾兄如此朝令夕改,讓吳地官員如何是從?若是皇帝派人插手咱們吳地剿匪之事,朝廷的兵進來容易,出去得卻難。到時候朝廷的兵駐紮在吳地,就如同張繡帶兵在益州,馮玉帶兵在荊州一樣,這些兵馬不走了,又怎麽說?公瑾兄你可都想好了?”

張昭見他越說越急,越是重大的事情,越應該和緩來談,便起身攔了一攔,道:“仲謀稍安勿躁,你方才還沒聽明白。公瑾的意思,也即是我的意思,只要朝廷真能照著陛下對公瑾所說的宏偉藍圖去做,那麽咱們就不要再堅持此前的吳地自治了。一切還是以民生為重。我不敢說自己愛民如子,不過是擔心有一日這些事情傳出去了,我們要遺臭萬年的。”

孫權惱怒道:“我沒聽明白?我看分明是你們根本都還沒想明白此事!周公瑾去見皇帝才多久?他不就是昨日去見的皇帝嗎?一日一夜之間你就推翻了咱們一年來的計劃!你是被皇帝的話沖昏了頭腦!”他停下來吸了一口氣,收斂了下情緒,低聲道:“公瑾兄,你應該再好好的想一想——這不是一個一夜之間就能下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