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秦國打從吞了趙國的領土後, 就一直缺人手。

雖然也有有培養小吏的“學校”,但培養出的人才只能負責基層和細節方面的管理工作,大方向上還需要更多時間的歷練。

只是和平時期不顯, 國內人才也勉強可以支應。

所以這批人才入秦, 大家都高興。

既然這些人才是為了戰爭培養,範睢便直接將人安排去了基層。

並不需要額外安排官職, 直接在原本的職位上多加一個副職,然後直接將人空降過去大。

他們的頂頭上司也都提早得到了消息,知道這群人才培養出來後的真正作用,在沒有利益沖突的情況下,他們還是非常樂意帶著這些空有學問而鎢實操經驗的學子們,熟悉一下各個官職的職務範圍的。

這群人也不傻,時間一長自然敏銳地察覺到了關鍵。

在一番糾結之後, 大部分人選擇了沉默, 同時請人將自己的親朋好友全都帶來了秦國安置。

也有一些對自己國家留有善意之人, 在不驚動秦人的情況下,悄悄給自己熟人遞了消息, 希望他們能將自己的推測告訴國內的掌權人, 讓他們做好戰爭的準備。

但……

大部分人根本沒辦法見到權貴——

會到秦國任職的稷下學宮學子, 其本身的家庭條件肯定不會特別好,至少夠不上權貴階層。

否則,他們就直接在自己國家效力了。

家世不好,也很難結交到貴族人脈, 想要與國家權貴階層搭上話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剩下少數人見到了權貴,他們的話卻根本沒有引起國內重視。

畢竟, 秦國安靜太久了。

唯有一人, 見到了權貴, 也引起了權貴的重視。

可惜,沒用。

也是巧了,這人是韓國人。

他會見到權貴,是因為他這消息是從韓非那兒得到的,且手中拿到了韓非的信物。

有韓非這塊金字招牌,他很容易就見到了韓王。

韓王沒有多言,直接進入了全國備戰。

可有句話叫做,一力降十會。

在絕對強大的武力威懾下,再多的準備與小心思,也不過是徒勞無功而已,對戰局根本起不到太大作用。

-

韓國相信秦國要起兵並不奇怪,因為與秦國比鄰而居,隨時都有被其攻打的危險,韓國上下對秦國的風吹草動向來警覺。

雖然警覺之後,要嘛就是一些送人送地的騷操作,要嘛就是發現沒有危險後更加放縱地享受,但他們對秦國各種動靜的第一態度向來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其他國家不信秦國要起兵,同樣不奇怪。

一來秦國確實悶頭發展了好多年,並無出兵想法,反倒其他國家互相之間打得腦花四濺;二來他們不比韓國弱,面對秦國尚有反擊之力,所以不至於草木皆兵。

當然最關鍵的是,秦國的第一個出兵對象向來是趙國。

趙國沒了之後,則變成了韓國。

魏國排第二。

在韓國沒事的情況下,其他國家的人實在急不起來。

畢竟都不是居安思危的人,不然也不可能坐視秦國悶頭發展這麽多年,而沒有一點兒其他動作。

而事實也正如此,秦國想要打仗,第一個肯定是沖著韓國去。

也是巧了,秦國舉全國之力修建鄭國渠,比原定修好的時間早了好幾年,愣是在公元前240年的時候,就修好了。

本來按照常理,百姓辛辛苦苦好幾年,怎麽也要休息一兩年才能出兵才是。

——哀兵必敗的道理,嬴政又不是不懂。

誰想到在鄭國渠建好,所有百姓回到老家修養大約半年後,韓國突然傳來了韓王病重的消息呢?

嬴政印象中是有這件事的,但時間要推遲一年。

這一任韓王被酒色掏空了身體,然後一場風寒直接要了他性命。

公元前239年生病,沒幾日就撒手人寰了。

而下任韓王,在其去世後直接上位。

所以嬴政起了提前發起戰爭的念頭後,無論是增加人手修建鄭國渠,還是以及其他種種準備,也都是按照這個時間來布局的。

趁著韓王去世出兵,韓軍士氣低迷,秦軍損耗也小不是?

誰成想,韓王竟提前病重了呢?

嬴政怎會放過如此良機?自然在得到消息後立刻召集兵力攻韓。

說來也和韓非傳回去的消息有點兒關系。

韓王得到消息之後,惶惶不可終日,整個人的精神狀態直線下降。後來發現秦國雖然更多還是在基建發展,一直不曾出兵,國內卻動作頻頻,也有召集兵力的行為,他一直不敢松懈。

誰曾想鄭國渠修好之後,秦王突然下令,讓所有壯勞力回家了。

韓王:“……”

他似乎覺得秦國不會出兵了,所以一直緊繃著的心臟也放松了。

然後,直接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