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泰山封禪本來是在嬴政為皇稱帝的第三年才進行, 這輩子嬴政不想浪費時間,所以一開始就帶著文武百官去了泰山。

泰山在華夏歷史上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算是權利與實力的象征。

嬴政進行泰山封禪, 也有安定民心的作用。

同時, 也可將他自創的, 含有“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意思的皇帝稱呼,昭告天下,讓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品行與功德。

嗯……

至於老百姓認不認,就不在嬴政在意範圍內了。

他本就只是通知一下而已。

因為嬴政是華夏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皇帝, 所以他自稱始皇帝,並提前確立了子孫後世的稱呼為“秦二世”、“秦三世”, 並將一直往下延續, 有秦王朝可延續千秋萬世的含義。

“朕”本來只是尋常指代自己的稱呼,他也想下令確立為帝王專屬。

嬴政就像是圈地盤一樣,為了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超然地位, 嚴格制定了屬於帝王的方方面面細節, 讓人……

想打人。

趙馨無語得緊。

雖然知道這些都是歷史上已經發生的行為, 但當這些事實就在自己眼前發生的時候, 她還是覺得心裏不適。

就連泰山封禪在趙馨看來,也是一種鋪張浪費且沒有實際意義的行為。

但這時候的百姓迷信。

已經走過一遭的嬴政心裏也沒了這方面的執念, 可結合世情考慮,卻又覺得必須走一遭。

這個時代的所有人,包括嬴政的文武百官都覺得,統一天下這樣的功績若是不去泰山封禪, 立碑昭告天下, 就是天大的遺憾一樣。

一直對朝政閉嘴不言的嬴稷, 都在嬴政猶豫的時候,出言支持。

連帶著嬴政其他行為,他也發自內心地贊賞。

趙馨:“……”

考慮到這種行為確實對凝聚民心有大作用,她也沒再多說。

-

泰山封禪之前幾個月,提前到達了齊魯,千裏東封泰山。

沒有皇帝手令,任何人不得入內。

確定周圍沒有閑雜人等後,嬴政帶著文武百官先去了嶧山,在山上立碑記敘了大秦歷代君王之功業。

在嶧山之行沒出意外,也無齊魯文人跳出來反對之後,嬴政才帶著人前往泰山腳下。

嬴政前世曾經召集了七十多個儒生博士,想要讓他們商議確立封禪大典的具體儀式,但最後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儒生們提出,要用蒲草包裹車輪,以免損傷泰山上的草木。

不僅如此,還提議儀式一切從簡。

嬴政當時正是自信心最膨脹的時候,恨不得讓所有人知道他的功勞與威望。

儒生們的提議顯然與他期望不符。

然後,嬴政就將人趕走了,自己帶著文武大臣前往泰山封禪。

泰山封禪分兩步,上山行“封禮”,登上山頂後“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下山為“禪禮”,“禪於梁父”。

秦國一直與其余六國割裂,被他們視為蠻夷之地,在儒生們被趕走後,具體細節也難得知。

所以嬴政前世的禪禮,是直接采用的秦國在雍城祭祀天帝的流程。

而且整個過程都封藏起來,秘而不宣。

有人說這種秘而不宣的行為是秦始皇自卑的表現。

嬴政當時是何心情已不得而知,他也不可能再將當時的心情告訴趙馨,但重活一世,嬴政就變得坦蕩多了。

有前世之鑒在,嬴政一開始就沒有召集齊魯儒生。

整個流程除了時間不同,其他就如前世一般,幾乎沒有什麽變化了。

不過在上山之前,嬴政仍是小心謹慎,找來當地老農勘測了一下天氣。

雖然泰山之上風雲變幻不可預料,但他仍想要有個保險。

畢竟他前世封禪之後下山遇上了雨天,明明雨不大,卻被那群儒生誇大為暴雨天氣。

泰山天氣變幻莫測,陰雨天都是尋常,可雷雨就不正常了。

嬴政也因此被儒生嘲諷,甚至造謠沒能舉行封禪大典。

等到大秦滅亡之後,這群儒生更是借題發揮,將他全盤功績都否定之後,連他先祖的功勞也被造謠抹黑。

雖然對那群儒生百般看不上,但他仍舊希望整個過程是完美無缺的,也不希望自己的先祖因自己的疏忽而被那群儒生全盤否定功績。

不過等到嬴政從泰山下來之後,並未再讓文武百官隱瞞自己的禪禮過程。

他顯然已經對此坦然接受,對那群儒生也無半點在意了。

也是天公作美,這次封禪大典沒有發生半點兒意外,天朗氣清,陽光也如金光一般傾瀉而下,讓人恍若看到了奇景,心生敬畏。

那群儒生就算想要顛倒黑白,也沒有發揮的余地了。

泰山封禪順利舉行,嬴政緊跟著就頒布了許多聖旨法令——

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如確立官話,大赦天下,免除稅賦三年;如教育免費,立國徽國旗,大力發展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