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

朱祁鎮對武學是有自己的想法。

朱祁鎮心中的範本,就是後世的軍校。

但是王驥的規劃,根本不合朱祁鎮的意思。

因為王驥的想法,這就是一個襲爵考試補習班。所有生源來這裏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襲爵考試。

而嚴格襲爵考試,也是為了提高衛所軍官的素質。

與朱祁鎮的想法,相差太遠了。

而張輔的想法,卻比王驥的想法更近一點。

張輔就是想讓勛貴子弟,學習弓馬騎射之術。更高的就沒有了。

打仗說復雜也復雜。

真正上升到數十萬人的大戰,幾乎堪稱一門藝術。而說簡單也簡單,小規模戰鬥,勇武還是很重要的。

兵法這東西,在這個時代,很多人都覺得沒有辦法教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言傳身教,在打仗的時候,將這些經驗教給兒子。

這也是為什麽有將門的稱呼?

因為很多人都覺得兵法,乃是家學。明代就有不少,父子相繼為名將的,就是這種特點的體現。

所以,張輔也沒有想過,在學堂之中教授兵法,而且不是一對一的師徒傳承,而是敞開了講。

張輔的章程在朱祁鎮看來,可以說是大明士官學校。培養出來的,也都是能打仗的百戶千戶。

與朱祁鎮所想,還是差了一層。

朱祁鎮心中暗道:“僅僅是這樣是不夠的。一定要借助這個風潮,完善軍事教育。”但是這個力該怎麽借。朱祁鎮一時間卻想不到。

朱祁鎮一時間心煩意亂,走在文華殿的書架之中,聞著書香,心中不住的想著。

“托古。托古。”朱祁鎮心中暗道:“在中國做任何事情,最好的辦法,莫過是古人曾經做過。最最好的辦法,就是三皇五帝曾經做過。”

“這些儒生,才沒有話說。”

朱祁鎮忽然想到了,忽然停步,身上的玉佩撞擊在一起,發出叮當的聲音。他心中暗道:“我怎麽忘記了,本朝還有一個人,他老人家的話,比三皇五帝的話,還管用。”

“那就是太祖皇帝。”

甚至朱祁鎮覺得封建策這麽容易通過,是因為太祖皇帝時期的塞王政策。將藩王分封到邊界線上,可不是朱祁鎮的首創。

朱祁鎮立即對王振說道:“將太祖皇帝實錄拿來。”

“是。”王振說道。

王振立即帶著小太監搬著一口紅木大箱子,打開一看,卻見裏面一匣子,一匣子的書稿。

不是別的,就是太祖皇帝實錄。

古代書籍紙張上面寫的字不多,所以一張字,有的才幾百字上下,而太祖皇帝實錄,少說是千萬字的大塊頭。

即便放在後世,也是大部頭書了。在這個時候,更是多了。

這一箱子,滿滿的都是。

而且都手抄本。

朱祁鎮打開一看,翻開洪武元年,匆匆翻閱一遍,忽然盯住,說道:“終於找到了,就是你了。”

這一頁寫的不是別的,而是太祖皇帝,將勛貴子弟與皇家子弟聚集在一起教育,令宋濂教之。

而這個地方,就叫做大本堂。

含義自然是儲君乃國家之根本。

這也是明代前期儲君教育方式之一,前文說過,仁宗皇帝與建文有過同窗之誼。他們在什麽地方同窗的?

自然是這裏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想要教授兵法,首先要有老師?而真正能講課的老師,也不過朝中幾位老將軍而已。”

“如英國公。”

“想讓英國公講課,這個學校的規格一定要高。這大本堂就太合適不過,我將郕王塞進去,並說將來有了皇子,也在大本堂之中讀書。”

“想來,各級勛貴子弟。乃至藩王世子都能到了。”

“如果僅僅是這些人,我不覺得他們能學習到什麽東西。不過如果再加上武學,張輔所建議的武學,作為大本堂下級學校,其中每屆的佼佼者,都能進入大本堂讀書。”

“想來會很吸引人吧。”

朱祁鎮隨即又想道:“文官大抵不會願意的。”

朱祁鎮接受的是經筵教育。剛剛開始未必知道,但是時間長了,他也慢慢的行明白了,經筵教育,本來就是文臣想要影響皇帝的重要環節。

楊士奇等人,決計不會輕易放棄已經得到的利益。

“不過,還好有襄王在。”朱祁鎮心中暗道:“襄王之事,真是一個好借口啊?”

大本堂的制度,朱祁鎮細細看來,感覺未必不是太祖留下制衡藩王的一個手段,將藩王的兒子都留在京師教育。

有質子的感覺,當然也想讓這些藩王世子教育的心向中央。

而今襄王再度擁有兵權,朱祁鎮提議讓襄王的幾個兒子,來京師上學。滿朝文武估計都贊成,襄王自己也不敢說一個“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