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

大本堂之事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之中。並下各地藩王下文,讓他們推薦適齡優秀子弟來京師上學。

也算是皇帝對藩王安撫之一。

這個時候,出外的王文,已經到了太原,對晉藩著手調查。

這些藩王自然禁不住差的。

晉王連續好幾封奏折遞進大內之中,就是告王文的。

不過,朱祁鎮見了,都是下旨撫慰,但是卻對王文沒有一語相責。王文自然知道該怎麽做。

同樣知道怎麽做的,還有晉王。

晉王連連向北京請罪。

也將晉王一脈之中的害群之馬交出好幾個,都下令到鳳陽高墻圈進起來。

朱祁鎮覺得火候到了,這才下令給王文,到此為止。

於是乎,全天下藩王都知道了朝廷的態度,立即變得收斂起來,都再清理之前爛事留下的痕跡。

特別是沈王,沈王也封在山西,而且做事也相當不地道,之前沈王就強拆民居,擴建自己的宮殿。

聽聞這一件事情,立即將剛剛修建的宮殿給拆了。並為百姓重建房間。特別是各地藩王在接到朱祁鎮這個聖旨之後,很識趣的將世子,嫡子都派到了京師上學,如果不是朱祁鎮強調了適齡,這宗室子弟恐怕要一兩百人之多。

但是即便適齡的,在十歲與二十歲之間的,也有數十個之多。

都是嫡子,身上不是掛一個世子,就是掛一個郡王。龍子鳳孫。

當然了,有識趣的,也有不識趣的。

想來王文這一路巡視,決計不至於太平。

宗室子弟有這麽多人,至於勛貴子弟也不少,甚至要比宗室弟子還要多不少。畢竟朝廷這麽多年所封的勛貴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倒是文官方面來的人並不多。

因為真正有本事的文官子弟,都是要走科舉這一條路的。看不上大本堂的前程。如果年齡大一點,走科舉走不通的話,可以選這一條路,但是被適齡這兩個字給絆住了。

所以文官弟子也不過二三十個人而已。

他們正在從四面八方來到了北京城中。

而這個時候,襄王也要走了。

而今已經秋末了。

襄王在京師一待也就待了一個多月了。

這一個多月來,襄王也沒有閑著,通過吏部與兵部找了一些人手。

當然頂級的人才,自然是看不上襄王一個藩王。

但是大明朝廷從來不缺少當官的人。

尤其在京師這樣的地方。

北漂這樣的事情,從來不是今日才有的。

所以襄王還是招攬到不少人手。

前番不久,孟瑛已經上報了。

他到了南京之後,挑選各地精銳,再加上從北京帶過去一萬大軍,總共帶領三萬大軍,作為前鋒,從南陽乘船到常德,然後從常德上岸,進入貴陽。預計在明年正月到達雲南。

這是第一波。

王驥帶領後續人馬轉運的糧草輜重,十幾萬人於本月末出發,預計在正統五年二月,作為第二批次到達雲南。

當然了王驥的到達,與孟瑛的到達不一樣。

孟瑛只需帶著本部人馬,向前沖便是了。

王驥所帶的人馬,卻要維持好這貴州數千裏糧道。王驥所帶人馬,估計有相當一部分,會駐紮在貴州。

與當地官兵一起,防範土司,並轉運糧草。

在雲南大戰結束之前,在這糧道之上所花費的功夫,一點也不能省。

畢竟在這個時候,大明在貴州的存在大概就幾個衛所而已,似乎連一座正經的縣城都沒有。大量糧食轉運,都要靠土司幫忙。

甚至貴州最重要的驛道,也是土司幫忙開辟的。

不能說這些土司,不值得信任。

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將糧道的寄希望於土司,是相當愚蠢的。

所以,襄王再不南下,估計就趕不到南京,與王驥大軍匯合了。

太皇太後一心想讓襄王在軍中混一個資歷,不就是想讓他長一點本事,好應對將來的挑戰。即便是一個監軍的名分,也是費了好大名聲爭取過來的。

所以,襄王也不想放棄。

太皇太後心中再不舍,也不得不放襄王離開了。

太皇太後知道自己的身體,也明白襄王這一去恐怕,母子兩人再也沒有相見之日了。

本想僅僅送襄王出宮,只是心中實在不舍。但是太皇太後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果她出城送襄王的話,就有一些太過格了。

襄王畢竟是王爺,不管是以太皇太後送一個王爺,還是以母親送幼子,都不是太合適的。

只是太皇太後心中母子天性,如何能斷了。

朱祁鎮只能陪著太皇太後微服出來,將襄王送出宣武門外。

此刻北京城外城還沒有修建,宣武門外有不少地方,都是當初元大都街道。但是這些地方,在這一次大水之中損失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