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王直入閣

黃淮致仕之前,乃是內閣首輔。如果他復位,那麽楊士奇往哪裏放?

所以黃淮上京三次,分別是宣德八年,宣德九年,宣德十年。也就是在宣宗駕崩之後,黃淮也是千裏迢迢來祭拜的。

只是當時祭拜的人那麽多,朱祁鎮也沒有印象。

黃淮頻繁入京,自然是想起復。

只是這一切隨著宣宗皇帝的駕崩而結束。

一來黃淮與楊士奇的年紀差不多。精力衰竭了。二來,他也看出來,太皇太後對政局的處置,決計不會在這個時候做出讓朝野動蕩的決定的,三來,楊士奇今非昔比。黃淮雖然在朝中有些人脈,卻抵不過楊士奇的。

所以黃淮這才回家休養了。

楊士奇其實很明白,黃淮早已無心政治了,甚至楊士奇都有告老還鄉的意思了。

這個攤子黃淮是沒有能力接下來的,畢竟黃淮已經離開大明中樞十幾年了,當初的影響力早已煙消雲散了。

但是楊士奇也不得不承認,皇帝點出黃淮,這一手對他其實也是有一點威脅的。

不過,朱祁鎮自然不會用黃淮,黃淮實在太老了一點。

老到什麽程度?

老到朱祁鎮是黃福與楊榮去世之後,令吏部整理致仕老臣名單的時候,才被朱祁鎮注意到的,不知道多少低級官員估計連這個名字都忘記了。

不過朱祁鎮將黃淮拎出來,卻不是為了讓黃淮起復的,而是為了另外一個人,就是王直。

因為王直乃是黃淮的學生,王直乃是永樂二年的進士。正是黃淮的門生。

朱祁鎮說道:“近年老臣凋零,還請先生派人去探望一下永樂以來老臣,以示朝廷不忘功勛,如果有子嗣問題,也要解決一下。”

楊士奇說道:“陛下仁心。”

朱祁鎮說道:“不過,這內閣人員增補,先放一放,朕想知道這個內閣定員有幾人?”

楊士奇說道:“太宗效仿太祖皇帝設四官,但是內閣並無定員。”

雖然都說大明的內閣創立於太宗時期。但是其實,在太祖時期就有雛形了,而太宗皇帝剛剛設立六員。

之後雖然有增減,卻沒有定員,一般是四五人到七人上下。

朱祁鎮說道:“朕覺得大明內閣乃中樞所在,多選幾人。但也不宜太多,應該有七個人最為何合適。先生以為如何?”

楊士奇微微一頓,心中已經分析起來。

楊士奇也覺得,這個人數是比較合適的。

在內閣這樣的結構之中,人數應該是奇數。三,五,七,九。三人太少了,根本處理不過來。

五人其實也行。只是奈何而今內閣之中,張輔與胡濙不管是別排擠也好,還是自己的原因也好,很多政務,他們都不插手。

之前處理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個人幹活。

對年輕一點的楊士奇來說,雖然有些吃力,但是還能堅持下來的。畢竟古往今來但凡傑出的政治家,都有一個統一的特性,那就是精力充沛,異於常人。

但是而今,楊士奇又些撐不住了。

這就是楊士奇增補兩人的原因之一。

而今朱祁鎮要多增設一人。楊士奇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畢竟楊士奇雖然權力大了一些,但是在朱祁鎮收攏權力上面,從來沒有拒絕過,而今朱祁鎮想在內閣之中安插一個人。

楊士奇心中也沒有拒絕的心思。說道:“陛下所言極是。”

朱祁鎮緊接地說道:“那麽王直如何?”

楊士奇心中一愣,暗道:“老了,老了。反應不過來了。”他覺得自己應該想到,小皇帝所能用的人並不多,王直就是其中一個。

楊士奇可以接受其他人進入內閣,但是他不希望這個人是王直。倒不是王直不好。而是王直太好了。

楊士奇對王直是有培養的,王直有今日的地位,是有楊士奇的栽培的。但是楊士奇對王直的栽培,可以容忍王直在吏部尚書位置上,甚至將來成為內閣首輔,卻不能容忍王直進入內閣,這不僅僅是楊士奇不允許,楊溥也不允許。

因為太子只是太子,如果太子的權力太盛,對皇帝不好。同樣政治上的繼承人,上升太厲害也會威脅楊士奇。

雖然王直那一科,楊士奇也有參與,王直也稱呼他一聲老師。但是王直的真正老師,算起來是黃淮。

王直入閣甚至能打破了楊士奇與楊溥的默契。

為什麽?

楊士奇與楊溥挑得這兩個人。

資歷上都很淺薄。

而今永樂年間的進士,還一抓一大把,如陳循一般,有不少的,楊士奇卻將宣德年間的兩個狀元拉了進來。

就是因為他們資歷淺薄好壓制。

楊士奇慢慢的會將權力過渡到楊溥的手中,畢竟楊溥比楊士奇年輕好幾歲,楊士奇自己也會告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