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

楊士奇沉默了。

朱祁鎮的意志蘊含在這一句話中。而這樣做利益受損最大的人,就是楊溥。楊士奇為兩人之前的聯盟說上一句,就已經夠了。

只是楊溥臉色有些難看。

卻沒有多少話。

楊溥的性子,讓他有些沉默寡言,可以用陰柔兩個字來形容。

當然楊溥有這樣的個性,也是情勢所逼。

有強勢的一把手與二把手,楊溥不這樣做,根本不可能在兩人競爭之下在內閣站穩腳跟。

三楊對外是一個整體,但是對內從來不是。

他只能以柔克剛。

人都沉迷於自己最得意且成功的手段。並循著這個成功路徑一直走下去。楊溥也是如此。在楊士奇不想硬抗皇帝的時候。

楊溥又怎麽會硬抗。

楊溥不說話。

胡濙自然也不會說話,胡濙不會說話。張輔更不會發一言,他很有自覺不插手這一件事情。

四個人都沉默了。

朱祁鎮淡淡一笑,說道:“那就這樣定了。”

楊士奇說道:“聖明不過陛下。”

至此,內閣七人名單自然列出來了。

首輔楊士奇,次輔楊溥,然後排名是張輔,胡濙,王直,曹鼐,馬愉。

張輔排名靠前,其實就是朱祁鎮直接作用的結果。

楊榮在軍事上的權威幾乎被張輔給繼承了,特別是麓川戰事,張輔雖然沒有出征,但是一系列的安排,都是張輔做出來的。張輔這才能壓過胡濙。

至於新入內閣的三個人的排名。

卻是有各種原因的,首先是資歷,王直的資歷壓過曹鼐與馬愉不知道多少。但是曹鼐的資歷與馬愉的資歷相比,卻有一點耐人尋味了。

馬愉科名在前,入仕在後,一般文官排名次,都是按照科名來的。而曹鼐偏偏躍居馬愉之上,卻是因為楊士奇的影響力了。

按理說,事情到了這一步。這一場禦前會議差不多已經進入廢話時節了。

但是朱祁鎮卻突然開口說道:“既然內閣七人已經定下來了,那麽就說一下分工吧。”

楊士奇聽了朱祁鎮的話,心中猛地一跳。說道:“陛下此言可是當真?”

內閣對下面的六部之間的關系,之前也說過了,嚴格意義來說,內閣與六部並沒有事實上的隸屬關系。

如果真確定內閣某人承擔某部的事務,就建立起事實上的隸屬關系。之前內閣事務並非沒有劃分,但是大多是約定俗成的。

也就是不大穩定的。

閣臣之間的意見不統一,也會相互內訌。彼此爭執。

但是如果這裏確定每一個人職責範圍,內閣之中也就有序多了。但是同時,對於文官來說,他們不怕有規定,就怕沒有規定。

在現有規則之中,每一個人都能玩出花來。但是就怕沒有規則,那就是所謂的秀才遇見兵,有禮說不輕。

有了這個規則,雖然一時間對楊士奇不利,但是內閣內部梳理清楚,對外的影響力就大增了。

別的不說了,比如戶部一件事情,胡濙不同意,就可以找楊榮。楊榮只能說服了楊士奇就能推翻之前的決定。

內閣之中大臣相爭,還要引入六部尚書來做奧援。

但是之後,各大學士之間職權分明,互不幹擾,任何關於六部的事情,都在內閣之中梳理清楚。各司其職,那麽負責某部的大學士,就是下面某部的頂頭上司,繞都繞不過。

可以說,這樣改革,看似輕描淡寫,但是徹底將六部壓在執行層面,而內閣卻是決策層面了。

朱祁鎮說道:“君無戲言。”

朱祁鎮不是不知道這其中的影響。

內閣權威大增。甚至能威脅到皇權。

但是朱祁鎮這樣做,並非沒有自己的考慮。

首先,他與勛貴聯系緊密,大多數勛貴已經與朱祁鎮站在一起了。但是支撐大明江山,絕大多數是文官。

朱祁鎮必須向文官釋放善意。

當然了,釋放善意的方式有很多種,這並不是唯一一種。

朱祁鎮持續數年日夜不停批改奏折,在被楊士奇勸諫之後,進行了深深的反思,作為皇帝一年二十四個小時批閱奏折。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朱祁鎮並不覺得。

所以他要吸取經驗,很多小事情無須他過目。

但是這些事情,在朱祁鎮看來是小事,但是實際上每一個能奏上來的事情,都幹系不少人命。是不可輕忽的。

所以朱祁鎮決定加大內閣的權能,讓內閣有更大的權限去處理庶務。減輕他身上的負擔,讓他能將心思放在更重要的戰略思考之上。

今日之事,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

不過內閣的權力加大了,作為牽制朱祁鎮也準備加大司禮監的權力。達到更好的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