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

內閣的調整,並非說僅僅是敲打名單就行了。

甚至說到了現在,調整才剛剛開始。

內閣的變動,帶動了六部的變動。而六部的變動,又會引起天下各地的變動。楊榮之死,引起的官場動蕩。還遠沒有結束。

特別是這種動蕩,已經壓制了好幾年了。

太皇太後從宣德十年以後,就對官場上大規模人事變動,采取壓制。

所以朱祁鎮對這種變動,也是第一次應對。

他也不得不承認,其中這樣大規模人事變動,並非掌控在朱祁鎮手中,而是掌控在楊士奇手中,準確的說,是掌控在內閣的手中。

特別是在王直這個吏部尚書進入內閣之中,新到任的吏部尚書還沒有到位,恐怕即便剛剛上任,也未必有什麽話語權。

所以,朱祁鎮所能做的僅僅是通過掌握內閣。來掌握這種變動。

唯一讓朱祁鎮慶幸的,最少以張輔為首的勛貴,朱祁鎮還是有把握的。

對張輔,胡濙,朱祁鎮不用擔心,因為這一次人事變動之中,他們兩個人參與程度不高。但是對楊士奇,楊溥,王直,曹鼐,馬愉。朱祁鎮就要一一召見了。

對於楊士奇,朱祁鎮不需要特別關注。

因為朱祁鎮之前與楊士奇的接觸都很密切。因為很多政務之上,楊士奇是朱祁鎮繞不過的人。

朱祁鎮幾乎是三天兩頭的召見,楊士奇。

楊士奇也習慣了,在宮中乘坐步攆,這是朱祁鎮對楊士奇的優待。

所以,朱祁鎮的談話重點就放在楊溥,王直,曹鼐,與馬愉身上。

朱祁鎮決定將召見大臣的地點,放在乾清宮之中。

首先是楊溥。

雖然楊溥也列在三楊之中,但是朱祁鎮與楊溥的接觸並不多。與楊士奇的沉默老辣,楊榮在軍事方面的權威相比,楊溥就好像是隱形人一般。

甚至朱祁鎮在很多時候,都忽略了三楊之中,還有楊溥這個人。

但是今日朱祁鎮與楊溥談了好幾個時辰。

本來是朱祁鎮問,但是後來變成了楊溥說。

對大明各種弊政,楊溥都如掌觀文。讓朱祁鎮不得不承認,三楊列位在一起,絕非是浪得虛名。

楊溥的能力,當一個首輔搓搓有余。

只是可惜的是?

有時候英傑之輩,都是一批一批的出現。

楊士奇也是將黃淮掀翻,蹇義都熬死了,才有出頭的機會。而楊溥卻未必有機會將楊士奇熬死了。

甚至朱祁鎮有時候想,如果楊溥再年輕十歲。朱祁鎮就不用擔心,楊士奇離開之後,內閣首輔的問題。

只是有些人之所以沒有到某個高度,並非能力不濟,只能說時也運也。

朱祁鎮話鋒一轉,說道:“先生分管吏部,卻不知道有何主張?”

楊溥說道:“臣別無他事,只是有一件事情,陛下要留心。”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楊溥說道:“而今陛下親政,萬象更新,臣以為應當京察了。”

朱祁鎮聽了楊溥如此一說,一瞬間耳邊似乎有磨刀的聲音。

京察乃是大明的文官考核制度,從洪武年間就有。分外內察與外察,分別考察京官與地方官員。

但是京察本身,也是一把權力鬥爭的利器。

特別是在晚明時候,東林黨將京察的監察作用,全部廢除了,當成了一把殺傷政敵的利器,一瞬間激化了黨爭。

而今京察還不像晚明一樣。但是他本身具有的政治屬性,卻不可能剝奪掉了。

甚至楊士奇在正統元年展開的京察,固然將朝廷的政治生態,向好的方向發展,達到了京察的目的,就是舉賢去不肖。

但是同樣也鞏固了楊士奇的權威。以至於楊士奇有遠朝於尋常首輔的權威。

楊溥今日提京察的意義何在?

就在楊溥所說的親政兩字之上。

言下之意,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楊士奇得重用與太皇太後直接有關系,而今太皇太後退位,皇帝親政。那麽楊士奇的作用就不那麽重要了。

甚至楊溥這一句話之中,有沒有想取楊士奇代之的暗示。一時間朱祁鎮也不確定。

不過楊溥不甘於在楊士奇之下,想借此京察大計,豎立自己的權威與班底,卻是一定的。

朱祁鎮自然有些心動。

但也僅僅是心動而已。

倒不是朱祁鎮對楊士奇有多不滿,而是他知道,在首輔更換的時候,有他插手的空間,好建立起自己的權威。

但是朱祁鎮也很快就放棄了。

也不是朱祁鎮對楊士奇多信任,而且眼前的事情太多了。麓川戰事還沒有平息,去歲大水,災民本來就嗷嗷待哺。直隸省的建立,還有諸多的治水工程,可以說千頭萬緒。朱祁鎮不想在朝廷上另起爭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