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香港(第2/2頁)

這麽多人員聚集,以這個時代管理水平,出事才是正常的,不出事才不正常。

朱祁鎮雖然對這一件事情並不是太在意。

他並不在乎所謂的百姓逃亡海外。

畢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吃海,既然海上能帶來財物,那麽百姓對大海的向往是抵擋不住的。

但是對李時勉這些人來說,卻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太祖皇帝構建就是一個穩定農業國,所以開海弄得這麽多錢糧,在李時勉看來,還不如新安縣百姓逃亡之事重要。

朱祁鎮也不好否認。

因為不僅僅是李時勉的觀點,還是大部分保守文官的觀點,而這大部分保守的文官,卻是大明皇朝的死忠。

比如這位,歷史他已經告老還鄉。但是聽說土木堡之變後,還派兒子向朝廷上書,請求選兵擇將,出征瓦刺,迎回皇帝。甚至悲傷過度,沒有幾天就去世了。

朱祁鎮只能順著他說道:“卻不知道先生選了何地?”

李時勉說道:“新安縣南有小島,名為香港,因為產出香木而得名,臣上島看過,島嶼不小,而且有天然良港,臣以為讓客商在島上交易在,來往就要用船。既方便征稅,也能阻止百姓出海。”

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香港這麽名字,居然在這個時代由別人告訴了他。

不過細細想想也是自然。

因為新安距離香港太近了。在新安縣範圍之內,另外選擇港口,李時勉的選擇範圍本來就不大。

選中香港,自然也是大概率時間。

或者這一件事情的本因也在於朱祁鎮。

如果朱祁鎮當初不選新安,而是其他縣,估計而今報上來的,一定不是香港。

“也算是緣分了,反正這一輩子決計不會有什麽維多利亞灣了。”朱祁鎮說道:“既然先生想如此,朕哪裏有不準的。”

這本就不是什麽大事。

不上奏其實也沒有什麽問題,不過新安海關畢竟與中央掛著勾,總要向上稟報一聲。

朱祁鎮說道:“卻不知道新安市井如何,朕可是聽說,而今新安有小廣州之稱。”

李時勉不得不承認道:“新安百業旺盛,每到南風來後,城中數日之內,集結數萬人,新安城幾乎不堪重負,已經準備另建新城了。每年關稅都在五十多萬兩之上。以臣之見,這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假以時日,新安海關銀過百萬兩,也不足為怪,堪稱天子南庫。而今臣來之前,新安庫存銀兩,已經有百萬之多了。只是臣以為天子富有四海,不當與朝廷爭利,海關當歸為朝廷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