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2/2頁)

曹鼐說道:“於大人所言,或有誇張,但多數為真,只是並非每一處百姓都要走那麽遠的。只是河南百姓運輸要遠一點。”

朱祁鎮心中暗道:“太祖皇帝,你真給弄了一個大難題。”

如果之前,朱祁鎮所觸及的地方,朱祁鎮還可以糊弄過去。甚至用祖制來詭辯,但是而今他觸及到的就是真正的大明祖制了。

太祖皇帝生於民間,見慣了貪官汙吏,他對官員有很深的不信任之感。所以他制定賦稅的時候,就有意思的減少官府層面對百姓的幹涉。

你可以想象嗎?大明各地的賦稅並非直接運到京師的,而是層層分撥之後,到北京的並不多了。

這也就是為什麽。

清廷的體制與明朝的體制相差不大,清廷的財政收入是明朝的好幾倍。並非清朝經濟多發達了,而是賦稅分配的問題。

明朝上交給中央的賦稅並不多。

更多就是在縣一級別的財政單位直接對接了。

比方說,這一個縣供應某衛所軍糧,就由這個縣的糧長,自己將這個縣的賦稅送到這個衛。

在洪武的時候,太祖皇帝規劃的還可以,務必讓各縣的負擔都差不多,一般調撥,也是就近原則。

但是太宗皇帝就搞出兩個大問題,打亂了太祖皇帝的規劃。

這兩個大問題,一個就是遷都,一個就是九邊重兵。

國都乃是消耗物資最多的地方,當南京是京師的時候,根本不用擔心這些耗費,畢竟距離江南太近了。

但是遷都北京之後,這個問題就突出出來了。

於是太宗年間就修繕了運河,讓南北相同,江南糧食供應北京,而北方五省的糧食供應邊關。

這個格局的形成看上來是不錯的。

但是隨著九邊重兵的形成,大量糧食向北運輸。在宏觀來看是不錯,卻不想在百姓的角度,不要說多上幾百裏,就是多上一兩裏,對運輸糧食的人來說,就是一件非常大工程。

只有手推馬拉將數十石數百石糧食運送到邊關去。這其中的消耗,甚至數倍於朝廷正賦。

甚至很多人都疑惑,明代的賦稅並不高,即便是臭名昭著的三餉,分到每一畝頭上,也不過多幾鬥糧食而已。

為什麽天下人都承受不住了。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單單出幾鬥米還行,但是要將這些糧食運送過去,卻是永遠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於謙還繼續說,似乎將這最無情的一面,殘酷的揭露在朱祁鎮的面前。說道:“如果數倍於正賦還好,百姓尚可支撐,但是就怕意外,一出意外則身家性命就賠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