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礦稅

楊溥與張輔走了很久。

朱祁鎮還坐在龍椅上,雙目無聲盯著前方。好久好久沒有回過神來。

開采金銀礦對不對?

從決策上面來,朱祁鎮並不認為自己不對的。

既然朝廷將銀兩作為主要流通貨幣,那麽增加銀兩的流通重量,並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的事情,怎麽能算是有錯的。

但是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下面弄成這個樣子,或者說除卻礦監這兩個字是幹凈的,下面都是屎。

礦稅在萬歷年間鬧得天怒人怨,不是沒有原因的,是因為這個制度從根本上就是有問題的。

這問題還大了去了。

首先,朝廷開礦乃是無常役使百姓,前面也說過,百姓無常為官家幹活,屬於徭役,這是一非常普遍政策。

在采礦之上,表現的尤為有問題。

因為按照太祖制度,服徭役乃是十年一輪換,也就是有時間期限的。但是你給官家開礦,這活是沒完沒了的。想服完徭役回家,做夢吧。

太祖皇帝在的時候,就是用事開礦,無事則罷。

固然有太祖皇帝小農思想做祟,但是根本上還是太祖皇帝愛惜民力。

但是太祖之後,大明的吏治是遠不如當初了。

既然後來都是長期開礦,這個制度就運行不下去了,自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定額包賠制度就應運而生了。

如果給承辦的百姓,一些利潤空間,未必不行。

但是督辦礦場的官員,未必樂意分利,他們憑本事貪來的錢,為什麽要分給這些窮哈哈了。

最多是給一些糧食,讓他們不餓死而已。

但是采礦本身是有技術含量的事情,這樣的情況下,不要說是技術改革了,就是保持原來的技術水準也是很難的。

更不要是采礦本身,也是風險的事情。遇見礦難,即便沒有礦難,平日一個不小心,也是會死人的。

這樣殘酷的局面之下,百姓哪裏願意呆在礦場之中。

要麽想辦法走關系,塞一大筆錢,免了此事。這又是礦場官員的一筆外快,要麽就想辦法逃走。這樣就遇到了官員殘酷鎮壓,錘死百姓不知其數。

當然了,他們也是知道的上面所需要的銀礦,還是要這些苦哈哈挖出來,只要聽話,還是能給一條活路的。

天長地久,他們也都放棄家鄉的田地,只能在礦上生活了。

這就是葉留宗這一幫人的來歷。他們也算是太皇太後裁撤礦監的得利者。

或許有人來問,這裏有怎麽多情弊,為什麽沒有官員來管?

無他,因為礦稅是直入大內的。

凡是牽扯到皇帝的問題,外面的官員都要多想想。而且他們並不是不管,他們管的辦法,就是罷礦監。

如果要改革制度,就要觸及大明祖制了,但是罷礦監不用,反正太祖皇帝那一會兒,也常常罷礦監。

朱祁鎮此刻也想明白了,為什麽太皇太後一定要撤了礦監。

這其中情弊,太皇太後也是知道的。

朱祁鎮唯一慶幸的是,他登基之後,在礦稅上也有所改革,在除卻金銀等貴重金屬之外,都放開百姓開礦,以牌照與課稅兩種制度來征稅。

最少有官辦,變成了民辦官課。這樣一來就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最少不用承擔無償的勞役了。

效果好不好?

答案是不好。

這就是底層行政權力的問題了。

為開礦辦牌照,並派吏員上門征收礦稅,是按出產礦產總量來征稅的,具體在百分之零點幾道百分之七之間。

鐵課就是三十取二,大體保持不變。至於一些少見的礦產,賦稅只會更低。

但是這其中上下其手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所以,這種課稅根本沒有多少。在朱祁鎮看來,更多是象征性的。除卻鐵課要上交,之前是實物。在周忱力主之下,折成了銀子,但也不過幾十萬兩而已。

至於其他班礦稅根本成為地方辦公費用來源之一。

朱祁鎮不是不想,想辦法征收一波。

但是他具體衡量了一下,稅收成本與行政成本,對這樣的局面,也就默許了。

想要從最基層將這種類似營業稅的稅種征收上來,朱祁鎮認為,他必須想改變整個大明的行政能力。要養一個龐大的稅務征收體系。

即便他在下令督促,只能讓這個政策變成了害民之政。

這也是朱祁鎮後來選擇鹽稅的原因,因為鹽稅征收的行政成本最低。這也是古代相當多政治家的共同選擇。

正因為這個政策的效果並不理想,朱祁鎮這才將金銀礦要握在手中。

這方面的利益不想外流。

但是而今看這樣的情況,朱祁鎮覺得比起金銀礦的利益,他更看重百姓的性命。不管金銀礦將來能給他代來多大的收益。如果要用百姓的性命來換。朱祁鎮決計不願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