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

夏季的清晨是最舒服的。

上朝的時候,也比尋常時候舒服多了。

總比暑氣上來的時候強得多。

只是此刻大家都沒有別的心思了,大官們心思沉重,小官們也眼觀鼻,鼻觀口,一副要當石頭的樣子。

對於早朝來說,他們本來就是石頭人。

但是也有很多大臣,不甘心當石頭人。

面子上不動神色,手卻在衣袖之中輕輕掂量手中折子。這樣官員並不少,他們都是準備在今日發難的。

其中最大的官員,自然是劉球。劉球倒是沒有參與任何串聯,但是他作為左都禦史,是督察院的執掌者,是朱祁鎮換人過的朝廷格局之中,唯一遺留下來的老臣。

劉球認為他作為朝中僅存的正人君子,他有必要匡扶社稷。不過,作為大明高層清流,對於與瓦刺大戰,是決計沒有二話的。

特別是一場大敗之後,更是沒有二話,他是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大明士子,他們是堅決的主戰派,決計不會對外的妥協的。

如果開戰之前,他們這些人之中還有雜音,有些人雖然未必同意和親,但是卻也同意息事寧人,不願意打仗的。

但是而今打起來,自然是一副打到底的態度,這是大明士子骨子的基因,從太祖皇帝時期傳下來的。

但是不支持隊外妥協,並不是他們就沒有意見。

當然了,不是對皇帝,而是對五軍都督府。

前文早就說過,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之間的恩怨了。

但自從朱祁鎮親政之後,在處理這一件事情上,有些偏袒五軍都督府。這一場敗仗,正好打一個翻身仗。

將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剝奪過來。讓兵部的發展進入正軌。

這個問題,朱祁鎮其實也知道。

但是王驥在內閣之中。而從楊榮到王驥,一脈相承,就是想將兵權從五軍都督府劃拉到兵部之中。

這裏面朱祁鎮其實也疑心過王驥在後面推動。

但是有些事情,知道歸知道。但是不好明說,畢竟將大軍後勤理會的清清楚楚,也能鎮得住那些丘八,讓他們不要過分的,也只有王驥了。

另外,貓兒莊之戰是朱祁鎮一力支持與放權的,既然敗了,朱祁鎮自然要付出一些代價。這就是該有的政治規則。

但是,朱祁鎮卻不想陷入他們的套路之中。

所以,他要先發制人。

當靜鞭聲響起之後,有大象作為先導,一時間大臣都肅靜起來,都察院的禦史們,也放眼四處看去,就好像是操場之上的班主任一般,看誰敢越次,亂行,乃至竊竊私語。

忽然有尖銳的公鴨嗓子扯著道:“陛下駕到。”

一時間群臣行禮。隨即又有公鴨嗓子道:“平身。”

一番繁瑣的禮儀之後,群臣擡頭一看,頓時炸開鍋了,因為龍椅上的那個人,居然在龍袍外面套了一身白衣。

皇帝在什麽時候穿著衣服,都有規矩。天下人有幾個人當得起皇帝戴孝。

朱祁鎮這樣做,就是將這一場大敗的嚴重性擡高,擡高到大明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擡高到有辱祖宗的地步。

這樣做,就是打亂一些人的步驟。

朱祁鎮一向表現出愛惜名聲,愛惜羽毛,他們也萬萬沒有想到,朱祁鎮會這樣做,這樣做就是朱祁鎮自己打自己的臉。

卻不知道朱祁鎮在乎名聲,只是覺得名聲作為一項政治資本而已,既然是資本,該用的時候就要用。

只要有政治上的好處,朱祁鎮完全可以不要臉。

這樣做,朱祁鎮要達成幾個目的。

第一,在戰後處理上占據主導權。壓制下面文官的話語權。朱祁鎮將自己弄得越可憐,文官反而越要維護皇權。

畢竟,文官的權力很大部分都是來自於皇帝的,維護皇帝的統治,不僅僅是政治正確,也是他們保持權力的必然。

畢竟以主辱臣死的原則,讓皇帝如此的臣子,更是該死一萬倍。

第二,確定與瓦刺大戰長期化,不殺也先絕不罷兵的國策。

說實話,整個大明的主流輿論界,除卻朱祁鎮本人之外,沒有人對將漠北收入版圖有興趣。特別是太宗皇帝數次北伐的後果,讓所有人都有一個思維定式,那就是對漠北動兵,是一件好大喜功,毫無利益的事情,只會給朝廷造一個不斷流血的傷口而已。

漠北之地,就是太祖皇帝所說的,“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地方。

所以而今瓦刺犯邊了,朝廷之上自然喊打喊殺,但是一旦大明大勝,甚至攻入草原,摧毀了瓦刺的主力,那個時候瓦刺向朝廷請和,朝廷之上恐怕就不會這樣堅持了。

朱祁鎮從決定打瓦刺的時候,就面對種種的反對者,看見的,看不見的。甚至翻開史書,太宗皇帝決議北伐,也不缺少反對者,最大的反對者就是當時還是太子的仁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