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

朝鮮立國初期,數代君主對朝鮮兩班的鬥爭與打壓,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用李氏朝鮮的新兩班,來代替高麗留下舊兩班。

而這個目標在世宗時代,基本完成。

朝鮮兩班雖然在朝鮮李氏限制之下,但是朝鮮兩班通過彼此聯姻,與王室聯姻,形成一道遍布朝鮮的大網。

徐有貞對朝鮮所有作為,都應證了他的觀點。

首先,要統治朝鮮,不依靠朝鮮兩班,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大明願意在朝鮮打上幾年,將朝鮮打成一片白地。然後重新建設了一個新朝鮮,可以不依靠朝鮮兩班。

其次,要統治朝鮮,朝鮮兩班又是大明統治最大的障礙。

這也是徐有貞,既要拉攏安撫朝鮮兩班,又要痛下殺手,大開殺戒的原因。

畢竟作為朝鮮統治集團,不管是京都還是地方上,都遍布勢力,甚至朝鮮兩班幾乎等同於朝中整個官僚集團。

如果大的地方勢力集團,留著他們,朝鮮永遠是兩班貴族的朝鮮,而不是大明的朝鮮。

只是,面對這樣大的殺戮,朱祁鈺有些猶疑,說道:“這,這不的好吧?”

郕王在漢城已經開始履行朝鮮王的職能。

但是依舊對徐有貞大手筆感到震驚。

這畢竟不是國初了。

即便大明皇室也不習慣這種動則誅殺數千人,流放十幾萬人大案了。

如果單單按徐有貞開出的名單,即便與明初三大案相比,在規模上,也不差多少。其中還有一些,是朱祁鈺日常接觸到的,朝鮮人士。

朱祁鈺對他們的感官,也並不是太差勁。

徐有貞對朱祁鈺說道:“殿下,臣有陛下聖旨,而且殿下離京之前,應該也有囑咐才是。”

朱祁鈺說道:“皇兄是有囑咐,但是徐大人,這也太多了一點。”

徐有貞眼睛微微一眯,心中暗嘆。這位王爺,完全不明白政治清洗的嚴重性。徐有貞說道:“陛下,以為安南之所失?”

朱祁鈺說道:“願聞其詳。”

徐有貞語氣淡然,但是言語之間,殺氣騰騰地說道:“乃是殺人不當,該殺的人沒有殺,不該殺的人殺的太多了。”

朱祁鈺聽了,眉頭微皺,現在不大喜歡這個論調。

在士林之中,大致結論是宦官禍害百姓,使得安南百姓反叛。

徐有貞未必是要說服朱祁鈺,而是目光轉到曹義身上。

而今的朝鮮,乃是朝鮮王朱祁鈺,徐有貞,已經征東將軍曹義,三個人乃是核心決策層。

在漢城之戰後,曹義似乎變得無所事事起來。他主要是派兵一一接受朝鮮南方,並且編練朝鮮降軍,讓朝鮮降軍為他所用,否則依靠在朝鮮七八萬明軍,固然是精銳,但是想要完全吞下朝鮮,卻還有一些力有未逮。

只是不管怎麽說,這樣的大事上,徐有貞不可能不知會曹義單獨行動。

故而雖然曹義在這一場三人密議之中,不發一言,但是徐有貞卻不能真當曹義不存在。

“升鬥小民,所念不過衣食而已,至於國家何姓,他們在乎嗎?唯有一國貴族,如果亡國之後,自然不復當初之富貴,故而這種人,才是我大明最大的反對者。”

“但是滅安南之後,卻懷柔此輩,想想就知道,有什麽東西,能比得上他原來安南的地位與權力還寶貴?”

“至於權閹之亂,說句不客氣話,權閹之流在國內為患之深,難道就比在安南差了嗎?為何,國內沒有鬧出什麽禍端,反而在安南卻出了事情?”

“有人說民心未附?可是安南對當地百姓,真好過本朝嗎?”

這一問,還真讓人難以回答。

如果以後世的觀點看,大明百姓已經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了,但是如果僅僅以整個古代平均比較,你會發現大部分時間段之中,中國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平,是勝過其他各國百姓的。

甚至一直維持到了清代。

“無非是百姓愚昧,以困惑於本朝政策,而真正煽動南安造反的,無不是原來的勛貴子弟,也就是本朝最善待的那一批人。”

“這是本朝前車之鑒。也是陛下的意思,親於百姓,王師入朝鮮,秋毫無犯。不吝殺戮,至於朝鮮原來的貴人,也應該讓他去他們應該去的地方。”

王師入朝鮮,雖然有王越嚴格軍紀,但是與秋毫無犯,卻是差遠了,只是古代百姓很容易知足。

畢竟沒有鬧出燒殺劫掠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這裏面自然有徐有貞拿著雞毛當令箭,自己的發揮,但是大體政治意圖,他卻沒有領會錯誤。

只是朱祁鈺依然有些不忍心,畢竟殺人太多,流放太多了。

朱祁鈺看向曹義,說道:“國公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