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2/2頁)

首先青貯料並不夠。

雖然端木瑞儲備下來不少青貯窖,但是用牧場將這些青貯窖給裝滿,也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到不能說蒙古牧民偷懶了。

但是他們對這事情畢竟不是太相信的。這股將信將疑的情緒,影響了儲備工作。

還有,一些青貯窖也出了問題。

青貯窖雖然就是地面上挖一個土坑,再將濕潤的草料埋進去,並埋上密封。最重要的是隔絕空氣。

但是這畢竟是第一次做,端木瑞雖然從京城帶來了不少技術員,但是比起北京的飼養戰馬的規模,大寧這裏的規模大太多了。

技術員也不夠用。

於是出現相當一批青貯窖直接從青貯料變成了肥料。扒開都什麽都變成了農家肥。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即便如此,這些青貯料也足夠相當大一批牲口活下去了,縱然有人死,但是已經讓牧民過了一個最好過的年關。

不過,單單是青貯料,還不能解決牧民的所有問題。

牲口的保暖也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

蒙古遊牧部落,他們沒有固定的圈舍,即便有,也是非常簡陋,僅僅限制住牲口亂跑,也不具備保暖功能。

一般來說,這些牲口都會僅僅的靠攏在一起,擠在一起保暖。

但是還是有外圍的牲口被凍死。

端木瑞此刻也領悟了皇帝為什麽看重青貯法了。

之前牧民之所以不想辦法建立好的保暖的牲口窖,那是因為連冬季的草料都不能保證,冬季牲口必然餓死,掉膘。

這也是為什麽,遊牧部落南下都在秋季,因為用整個春夏來養膘。

而青貯料的存在打破了這一點。

在草料問題解決之後,牧民才有精力尋求下一步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弄一個保暖的牲口圈。

與青貯料做配套。

而一個保暖的牲口圈修建好之後,那就是定居的開始。

大明邊境以北一部分地方,是宜耕宜牧的。

雖然糧食收成並不好,但是只要能種出來一點,就能彌補牧民在食物上的缺口。

再加端木瑞也知道,少府規劃從宣府到大寧,從大同到開平,從偏頭關沿著黃河到東勝衛。

這三條馳道。

未來的漠南草原,很可能就是定居點在馳道兩側修建,小塊的耕地在定居點附近,遠離定居點的地方,就是大片大片分割好的草場。

幾個大城市,更多是起到貿易的作用。

如此一來,漠北是什麽樣子,還不明白,但是漠南蒙古就能納入大明的版圖之中,甚至能如內地行郡縣制了。

端木瑞或許不知道,什麽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結構。但是他清楚的感受到了這一點,更感受到了自己的前程。

如果漠南郡縣,誰比他適合當地方官啊?

一時間他心中滿懷激情的投入的青貯推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