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

朱祁鎮自然知道陳循在內閣有多少功勞。

如果說完全沒有功勞,那是假的。

但是有多少功勞,卻也不實。

雖然周忱沒有活到大明終於戰勝瓦刺的時候,但是朱祁鎮卻認為主要的功勞是在周忱。

就是因為周忱的財政改革,讓大明財政收入大增,如果刨出賑災的話,每年有二千五六百萬石糧食,與一千三四百萬兩白銀。

正是因為,有這樣財政的支持,朱祁鎮才能用錢砸出一場勝利。

陳循不過是承襲周忱之功,主持庶務罷了。

單單論之前陳循之功,萬萬不夠一個世襲枉顧的爵位。

但是如果陳循願意站在朱祁鎮這一邊,推動變法。朱祁鎮願意以一個世襲罔顧的爵位來收買陳循。

因為在朱祁鎮看來,變法是比打瓦刺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在政治思想乃是制度上有所變革,朱祁鎮之前所有的改革也不可能維持多長時間,人亡政息這四個字,誰都知道。

之所以不在陳循在內閣的時候封爵,卻是不想打破內閣的平衡。

雖然朱祁鎮很看重大明勛貴,但是也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這是大明不是大漢,西漢時期,非侯爵不得為丞相,這背後是龐大的軍功集團作為支撐。

但是而今,如果讓首輔成為一個國公,反而讓首輔與下面士大夫有一種割裂,首輔的位置也坐不穩的。

朱祁鎮不說還好,這一說陳循反而下定了決心。

陳循知道一個世襲罔顧的爵位有多麽值錢,甚至可以說,是陳家今後數代數十代的金飯碗。但是利益太大,其中的風險就更大了。

陳循說道:“臣愧不敢當,都是陛下聖明,將士用命,臣豈有寸功於天下?陛下再出此言,臣只能退位讓賢以謝天下了。”

朱祁鎮只當陳循是客氣,也就沒有說什麽。

陳循雖然已經打定主意退出這個是非圈了,但是他畢竟是大明首輔,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小官,想走就能做的。

他必須安排好了。

陳循又與朱祁鎮說了一些瑣事,就退了下去。

朱祁鎮回味他與陳循之間的交鋒,心中甚至暗暗慶幸,暗道:“幸虧而今的首輔是陳循,否則這事情還真不好辦了。”

太子在一旁問道:“父皇,丘浚是什麽樣的人?”

朱祁鎮微微一愣,說道:“是一位大賢。”

朱祁鎮對於丘浚的出現也很吃驚,他不知道歷史上丘浚是大明實學第一人,從丘浚之後,有很多人主張實學,就是從丘浚開始的。

但是丘浚很多主張,都是與後世的思想暗暗相合。

甚至可以說是君臣相合,比得上朱祁鎮與於謙。

其實朱祁鎮與於謙關系雖然不錯,感情也很好,但是在政治意見上,雙方卻貌合神離,於謙固然是能臣,但是他更多是繼承了楊士奇的一些思想。

與朱祁鎮思想相差太大了。

如果說於謙出外,剛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楊溥的手段,後來就是朱祁鎮感受到了這種潛在的沖突。

而丘浚並不一樣。

其實丘浚也是一個標準的理學信徒。

但是朱祁鎮並不在乎這些,只要丘浚很多思想,給了朱祁鎮發揮的空間。給朱祁鎮的變法增加了思想基礎。

有這樣的思想基礎,將來朱祁鎮改成什麽樣子,就與丘浚無關了。

就好像是復起馬克思於地下,他看得懂而今的共產主義嗎?

但是並不影響馬克思的地位。

丘浚同樣如此。

當朱祁鎮選擇了丘浚的思想。那麽不管丘浚如何做想,他必然是大明中葉久富盛名的思想家。

自然是大賢。

陳循回到了內閣之中,將手中的所有公文都放在一邊,陷入沉思之中。他默默衡量利弊,長嘆一聲,最後確定歸去,是他最好的結局。

陳循很明白,與之前的首輔相比,他的權威最弱,幾乎是完全依靠陛下立足的,也就是說,如果皇帝對其他首輔任免的時候,還有一些顧忌,但是罷免他,估計內外都不會有什麽反應。

也就是說,他不從陛下之意的時候,他的首輔位置就進入倒計時了。

如其這樣,還不如先走一步,自己識趣。

陳循完全放下功名誘惑之後,反而清明起來。

他心中暗道:“不管陛下變更什麽法度,而今都不是合適的時候。”

陳循比起楊士奇,楊溥,曹鼐,周忱的才能雖然有所不足,但是卻也是大明頂尖的人物了,否則他不可能在與這麽多人競爭之中,進入內閣,並成為內閣首輔。

又主持內閣政務多年,看上去沒有什麽大功勞,但是也沒有犯什麽大錯誤。

他對大明內外局面了解太透徹了。

一張一馳,才是做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