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

大明糧食最低的時候,乃是二百五十文一石。

卻是在宣德年間,正統初年太皇太後執政時期才有的氣象。

朱祁鎮也有一些慚愧。

在他親政之後,堪稱天下多事,故而糧食價格一直沒有下落過,當然了朱祁鎮也是很注意名聲的,民間糧價,一直在朱祁鎮案頭放著。

不管那一個府城糧價,朱祁鎮都能從案頭查到了。

一旦糧價增高,朱祁鎮總是要過問的。

一般來說,正統七年之後,大明各地的糧價維持在二百五十文到五百文這個區間的,如果是豐年,就低一點,但是再低也沒有低過二百五十文。如果說平年,或者是災年,很可能一躍更高。甚至超過五百文,到六百文,七百文,甚至更高。

特別是正統十四年之後的幾年,各地糧價長期在四百文上下徘徊。

而今這一場大災,不管朱祁鎮如何把控,糧價騰高,已經是必然了。

別的地方,或許朱祁鎮可以放寬一些,但是北京並不能,北京是一個糧食全靠外部輸入的城市,糧價騰高的話,會有很多小民吃不起飯的。

要知道少府在城南有很多工匠,他們已經與工人差不多了,糧食價格翻上好幾倍,是要出問題的。

李賢也是明白這一點地說道:“請陛下放心,無論如何,在明年五月之前,北京的糧價決計不會超出五百文的。”

李賢的言語之中有一股決絕之意。

如此朱祁鎮就有一些放心了。

不要看李賢平日裏面一副慈悲心腸,但是朱祁鎮知道,李賢也是有辣手的一面的,如果李賢單單是一個老好人,他決計不可能走到而今的位置上的。

李賢做過的一些事情,真是手段了得,殺人不臟手,到死都不知道是誰下的手,如果不是朱祁鎮對北京掌控力度非比尋常,也會被李賢給騙過了。

當然了,這對一個首輔來說,並不是一個減分項,而是加法項。

說不好聽,叫做排出異己。但是不排斥異己,一個首輔如此施政,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都做不好,如何掌控一國?

所以,既然李賢說了這個話,朱祁鎮對北京的糧商感到悲哀。如果他們囤貨居奇,甚至不用囤貨居奇,只要用需要李賢就不憚於借人頭一用。

有時候文官殺人,比朱祁鎮更陰狠毒辣。

李賢繼續說道:“亡羊補牢,於時未晚,這是王永和出巡剛剛上來的奏疏,請陛下過目。”

朱祁鎮說道:“不用,朕已經看過了。”

畢竟政務的處理流程,從來是先到司禮監轉送朱祁鎮這裏,再送到內閣。

如果一個不勤政的皇帝,朱祁鎮或許就錯過了,但是朱祁鎮對巡撫一下的奏折從來不看,也是內閣看過之後,連同內閣的票擬一起看。

但是內閣,六部,各地巡撫總督,乃至各地總兵官的奏疏,朱祁鎮必先過目,才轉送內閣票擬的。

王永和在奏疏之中,提出了三大水利工程。

第一乃是荊州長提。

長江出三峽之後,於荊州這裏最險。而這一次水災更是證明了這一點。所以王永和提議,從在長江上遊荊州段,修建長裏石堤,如此可以加固江防,將來即便有大水,也不至於出這麽大的事情。

要知道長江荊州段,即便是放在現在每年防汛的時候,也是一個大問題。

其次,就是開啟淮河入海工程。

淮河沿岸這一次又是一個重點災區,不僅僅是下遊,還有上遊,上遊很多洪水,都是因為上遊排水不利,而淮河橫溢的。

這又是一個大工程。

第三個大工程,就是疏通太湖入海工程。

這個是三個工程之中最小的一個,但又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很簡單,就是大明的經濟重心一直在江南。

即便是朱祁鎮一直想振奮北方經濟,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北方經濟是比不上江南的,而太湖所在的位置,又是江南一帶的中心所在。

太湖出問題,影響周圍的府縣有很大經濟損失。

如果這個工程成功之後,保住江南的經濟,將來即便有大災,朝廷回旋的余地就多了幾分。

這個工程其實在後世由海瑞完成的,也就是吳淞江從黃浦江出海,奠定了而今上海水系的格局。

朱祁鎮看著頭疼。

多少年皇帝當下來,他也有幾分聞弦音而知雅意了。

李賢本來不是那一種好大喜功,喜歡大興水利的人。但是而今越發偏向於水利派了,也就是從河北水利工程之中興起的官員。

與水利學院一般,每到一處,必修水利。

當然了,這也是有朱祁鎮的影響。

但是李賢是與他們一樣,抱定修建水利,能興民之利,滅民之害嗎?不是,李賢是想反對對安南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