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計劃

王英退回海防之後,王英第一時間上書請罪。

只是奏折到北京,然後再回來,是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

這一段時間大軍行止卻很成問題。

說起來,明軍損失雖然不少,稱得上傷筋動骨,但是要是說明軍沒有一戰之力,卻也是不對的。

只是軍中對白藤江之中鬼神莫測的水情,實在是忌憚非常。

說實話,大明將士並不怕安南士卒,甚至與安南士卒慘烈的以命換命,也不膽怯,畢竟這都在預計範圍之內。

但是對白藤江的水情卻擔心多了。

因為這實在搞不明白。

甚至擔心自己覺得已經搞不明白了,其實卻在安南人的算計之中。

如此一來,軍中的氣氛就詭異起來,以這樣的情況,再次進攻,自然是兇多吉少,白白消耗士氣。

只是讓王英撤退,他也有些不甘心。

這豈不是說明這一戰之後,他已經認輸,承認自己奈何不了安南人。

如此一來,王英情況就不好了。

朱祁鎮這些年為政,下面人也摸出來規律了。

朱祁鎮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臨陣換將的。

即便前番有敗仗,只有戰事還沒有結束,一般就不會換主將。

如果他在海防堅持下來,取得一場勝利,說不得還有一些轉機,如果撤軍的話,北京對他的處置,幾乎就不可更改了。

所以撤軍他不甘心,進軍又不可能,進退之間,著實狼狽。

王越見王英如此,私下來找王英,說道:“伯爺,可是擔心北京?”

王英冷笑一聲,說道:“怎麽?連你都嘲笑我?”

王越說道:“末將不敢,只是以末將之見,伯爺未必不能將功補過?”

王英心中一動,臉色緩和了幾分,問道:“計將安出?”

王越說道:“此戰營國公郭公,數路分兵,固然是諒山之地,擺不下這麽多人馬,分安南之勢,也是期望有一路人馬,能沖破安南人的關卡,一路破,則安南人就不可守了。”

“此豐國公之滅朝鮮故計也。”

“然而今三月有余,所得不多,不出兩月余,安南雨季到來,雨季攻堅,甚為不便,如此一來,再攻安南就只能期待明年了。”

“此事對伯爺大為不利。”

“大軍鏖戰半年,無有寸進,這板子要打在誰身上?”

王英聽了這一句話,悚然而驚,滿嘴苦澀之意,彌漫於胸腹之間,只覺得是吞了黃連,破苦膽,臉色煞白,汗如漿出。

他此刻才明白,這事情比他想象的還嚴重。

有時候,受到什麽處罰,未必是真有那麽大的罪過。也要考慮政治的。

從王越的假設推導。

一旦大軍半年無功,這是一點要追究責任的。這是毫無疑問的,朝廷總要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問題是,怎麽給這個交代?

是郭登負責嗎?

郭登作為主將,自然是要承擔責任的,但決計不會是主要責任。

有兩個原因,郭登負責的諒山主戰場,雖然打的不順利,但是明軍依然一寸寸的前進攻,雙方死戰不休,沒有一日停止。

總體上來說,明軍是占據上風的。

諒山附近安南所有的府縣的壯丁,都已經被征召上陣了。如果沒有這源源不斷的支援,諒山早就破了。

再加上誰都知道諒山這裏的地勢,即便是將白起李牧之輩放在這方寸之地,也不過是這個樣子了。

雙方將領發揮的余地是很少的。

其次,就是但凡朝廷要攻安南,能夠協調幾十萬大軍,有這個能力,鎮得住場子的將領,滿大明無非幾個。

歸罪郭登容易,這戰事還打不打了。

只要朝廷滅安南之心不死,郭登就不會受到什麽處罰,無非是戴罪立功而已。

但是這就有一個問題。

打不下安南是事實,郭登又不能多怪罪,那麽歸罪於誰?

難不成歸罪於朝廷在時機沒有成熟的時候發動安南之戰,決計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能又下面幾員將領負責了。

而且官職太低不行,沒有過錯也不行。

王英獨立領兵,又是伯爵,又兵敗白藤江,損兵折將。怎麽看就是背黑鍋的上佳人選。甚至嚴苛的來說,並非背黑鍋。

如果王英能打出來一個白藤江大捷,安南又如何能堅持下去?

如果單單是兵敗白藤江的責任,王英估計不過是罷官奪爵,最多再加上流放。但是如果將南征之敗歸為他頭上。就不是他一顆人頭,能夠承擔下來了。

王英越想越怕,對王越說道:“王兄救我?給我指一條明路。”

王越說道:“末將不敢,只是卻有一愚之得。”

“伯爺即便想將功贖罪,也非要得力之人為伯爺說話不可。而今此人唯有營國公,而營國公所念的無非諒山之戰,伯爺也要給營國公出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