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

於謙經過數日休息,看上去精神與氣色,都比當初要好上不少了。

朱祁鎮與於謙寒暄了幾句,首先說到了西北的事務。

這一次於謙來京師,並不是簡簡單單來為朱祁鎮祝壽的,也是於謙離開西北的時候了。

於謙總領西北已經很長時間了。之前陜西一地的戰略環境與而今的戰略環境都有很大的變化。

當時三邊總督,恰如其分,總理甘肅,寧夏,西寧,三個戰略方向,陜西就是的大明深入西北的一只手臂,戰略態勢並不樂觀。特別是甘肅更為不樂觀。

但是而今西域一下,甘肅的戰略的重要性更加重要了。

這種重要性從軍事上,換成交通上,特別是甘肅對西域的重要性。

這樣情況之下,三邊總督這個職位也走向了歷史。

而代替了三邊總督這個職位,成為大明西北擎天一柱的官員,就是西域總督,駐節哈密,分管南北兩疆都司。

於謙說道:“老臣在陜西多年,致力於陜西水利,這數年來,陜西各地屯駐了十幾個糧倉,足夠囤積了三百多萬石糧食,只是供應西域,卻力有不逮。”

“並非糧食不夠,而是道路偏遠,且多沙漠。從西安到伊犁,十石糧食,估計只有一石至,而伊犁雖然開始屯田,但是北疆都司最少需要有二十萬石缺口。這個缺口在後面會逐漸減少。但是今後有多少,到底幾年才能自給自足。臣也不知道。”

“這一兩年,已經有一千五百多萬石,從陜西運輸到西域。”

“這些錢糧陜西一地,根本無法支持。”

“陜西一地錢糧,不過米一百二十萬石,麥八十萬石,一共每年二百萬石,但是這些錢糧卻要供應軍需,與官府用度,結余的數量不過幾十萬石而已。”

“也就是說,每年三百萬石在起運量,是最少的。”

“以臣估計,即便兩都司屯田大增,內地也需要向兩都司最少起運一百萬石糧食。”

“故而,從西安到伊犁的馳道。已經是當務之急。”

這三百萬石糧食,自然不是全部陜西的錢糧,而是河南,四川一些糧食都要運輸到陜西。然後在從陜西轉運。

這一項也是大明近幾年最大的開銷,甚至比平都掌蠻的開銷還打。

從河南開始,數千裏的運輸線一路道伊犁。其中消耗之大,可想而知了。甚至運費乃是運輸貨物的數倍之高。

特別是在剛剛平定西域之後,消耗特別之大。

大明在西域建立兩個都司,保持駐軍在十萬以上,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蒙古附從軍,但是明軍也有五萬之眾,再加上朱祁鎮從陜西遷徙過去不少衛所,分裂南北兩疆。

各種消耗甚至比打仗還要打。

而今的局面,還是情況穩定下來了。

否則開銷只會更大。

這也是朱祁鎮不得不與阿次帖木兒議和的必要原因之一。

大明在西域保持存在,就已經是一件很消耗國力的事情了。如果再持續與瓦刺在安延集一帶對峙,這消耗之大,更是大明支撐不起的。

這也是為什麽,以漢武之強在西域征戰,依舊能讓天下疲敝。

馳道這個辦法,已經不是第一個人提出來的,但是其中也是有難點的。

朱祁鎮說道:“於公,朕已經命數個待詔去巡視沿線,雖然而今還沒有回來的,但是有一點卻是共識,那就是想從西安到伊犁修建一道馳道,是一件不可能但是事情。”

地勢的變化,還有翻越大片沙漠,等等問題。足夠讓這個時代的修路大匠感到頭疼不已。特別是如此太陡峭的山坡,以馳道的能力也是翻越不過去的。

於謙說道:“臣知道,只是西北百姓轉運糧草實在太苦了。哪裏不能修,暫且先放一放,臣不相信,從西安到伊犁這一路上,是一寸也不能修,有一寸就好一寸,有一寸就減百姓一寸。”

朱祁鎮聽了,也明白陜西百姓,特別是運輸線兩側府縣的百姓,實在是受苦了。

甚至如果不是於謙打下的底子,對陜西特別是西北的多年經營,而今估計都要出事了。

官府運輸糧草要麽是官運,要麽是民運。而於謙所說的辦法,次第運輸,是讓府縣衛所之間,就好像是接力賽一般,一程一程的將糧食往西北運。

甚至對於很多百姓來說,服政府的徭役,還是要自帶幹糧的。

在大明體制之下,戰爭對百姓的傷害,並不僅僅限於戰場之上的廝殺,以及亂兵潰卒對民間秩序的破壞。

也在戰爭對民間壓榨。

朱祁鎮並非沒有對西安到伊犁這一條馳道線路的規劃。甚至數年前都有了。

在北方草原之上馳道網絡修建好之後。朱祁鎮當時對馳道的規劃,就是一縱一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