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

“薛先生。晚輩一事請教,晚輩久歷地方,有一件事情,殺生而害仁,但晚輩愚鈍,雖為地方官,不知道該如何做,請先生指點。”丘濬出來行禮說道。

薛瑄目光在丘濬身上,微微轉動,正色說道:“說來聽聽。”

他自然知道,這是來者不善。

丘濬說道:“晚輩剛剛從福建回來,福建有一事流傳日久,乃是民間溺死女嬰,父子相殘,慘不忍睹,然晚輩屢禁不止,蓋因,民生多艱,百姓家是養活不了幾個孩子的,又要男嬰傳宗接代,只是殺死女嬰。”

“不想卻因為如此,福建男多女少,有男年過三十而不娶者,民間因此仇殺不少,地方不靖。請問先生當如何處置?”

薛瑄微微撚須,說道:“殺一儆百,然後教化百姓。改風易俗。”

薛瑄其實很清楚,他這個辦法是不管用的。他也是做過地方官的,對於民間的一些事情,根本是沒有辦法的。

這個問題的根本矛盾,不是福建人都是鐵石心腸,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人地矛盾,讓他們只能在男孩與女孩之間做選擇。

所以,丘濬這個問題,絕對不是隨便問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土地矛盾,福建這個地方也不是隨便選的。

丘濬說道:“先生此言,就是沒有辦法了。”

薛瑄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麽好。

丘濬也不給他說話的機會,說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而今先生之言,連人百姓親自己之子,都做不到,何談大同之道,一善之不能為,何況百善?”

“口舌之爭,縱然先生所言天花亂墜,又有何為?”

“事情總是要做出來的。”

薛瑄只能轉變話題。他退休數年,即便不退休,他也沒有去過福建。而今福建溺嬰的痼疾,到了解放前還沒有什麽改變。

薛瑄之前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能在呼吸之間,想出根除這個社會問題的解決辦法,他的名聲決計不僅僅是一個大儒而已。

最少是天下名臣。

薛瑄說道:“欲求大同之世,先收拾人心,上古人心淳樸,而今人心墮落,連親子都能容,只有大興教化,使民知仁。方能如此,此是長久之事,非能建功於一時。”

丘濬說道:“百姓不是土木頑石,天下無有不愛子女之父母,非是形勢所逼,安能如此。”

“陛下聖明天縱,遷民夷州島上,而今夷州島上已經有一府二縣二十萬。而今日日都會百姓跨海而來。”

“夷州百姓一日多過一日,福建估計在數年之內,會再次上奏。”

“夷州府要設第三個縣。”

“而這個福建,夷州府是溺嬰最少的一個府縣?何也?”

“乃是夷州府雖然都是蠻荒之地,多野人蟲蛇,百姓死傷不少,但是有大片土地可以開墾,百姓能養活子女,自然就不會溺嬰了。”

“此乃倉秉足而知禮儀。”

“聖學雖好,但不可行於今日,欲求大同之事,非要從安民養民而來。使民各司其職,足衣足食足信,則大同之世可以求得。”

薛瑄說道:“此韓申之術也。”

薛瑄心中道統之爭,勝過一切。

人之所以不可以放棄,就是為這一件事情付出的太多了。

薛瑄在學術上最大的成就是什麽?是《讀書錄》,前文不是說過,《四書五經性理大全》這一套書,修得並不是太好的。

甚至有人說不可讀。

而薛瑄卻研究這一套書十幾年,並寫出一套《讀書錄》,指點這一套書該怎麽多,並提出了很多實踐修身的辦法。

他將一輩子都投入在這上面來了。

他怎麽能放棄。

他其實很清楚朱祁鎮的心思。

有時候,看似只是破了一張窗戶紙,但是實際上卻是破除了人心上的千裏長堤。就好像是朱祁鎮開海關一般。

剛剛開始就是一個口子,但是後來卻慢慢形成了而今的制度。

今日他雖然保住理學官學的位置,但是如果不能將他的意見給壓制下去,讓其他學說有了補充的地方。

那就等於補充的學說,就成為了大明將來的官學。

所以,他寧可打上法家的學說。就如剛剛一般,政治與學術之間,完美的切換。

朱祁鎮忽然出口說道:“薛先生,慎言。”

法家在後世的名聲似乎很好,但是在儒家文化圈之中,早就打入另冊了。如果評價一個人是法家,從來不是說好聽的,而是暗示這個人是一個酷吏。不仁,等等。

而開發夷州道的命令是誰下的。

是朱祁鎮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