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2/2頁)

在太祖皇帝時期,大放異彩。一般來說一個縣都有一座或者兩座,儲存一兩萬石糧食預備倉,全部都荒廢了。

最嚴重,連倉庫都變成廢墟了。即便還有保留的,預備倉庫存保存不當,很多糧食腐朽,再有就是賬面不符。

可以這樣說,除卻北京倉,通州倉,再加上天津倉,總共兩千萬石糧食的倉儲或許沒有問題。

畢竟朝廷對這些倉庫當成命脈,一年之內,有不知道多少次禦史核查。

再加上這些之前都是楊鼎管著。想來也沒有什麽大問題。

楊鼎向朝廷的提議,就是將倉儲的級別提升,在水陸要沖之地,重現修建倉庫,輻射各地。

總體上,他提出了臨清倉,淮安倉,揚州倉,南京倉,九江倉,武漢倉,成都倉,廣東倉。桂林倉,等十幾個倉庫。

這也是對大明原來的賦稅體系的整頓。

之前大明納糧可不是要百姓繳納到縣裏就完事了,恰恰相反,要糧長運輸糧食到很遠很遠的倉庫之中。

一般來說,是富戶運運,貧家近運。

這是出於太祖皇帝天才的辦法。一種去中心化的運營。

因為糧食運輸成本太高了。

太祖皇帝覺得,將糧食運輸到京師,然後朝廷再下撥下去,是一種極端浪費的事情。於是乎,太祖皇帝細分賦稅項目,采取就近原則,讓各地繳納的賦稅,直接運輸到所需要的地方。

這種形式在宋代就有。

不過,當時是一種折中的辦法,因為南宋的時候,前方打仗,家要後面的府縣移支,不用將地方的賦稅運輸到京師了,而是直接運到前線。

當然了,這裏面還有很多政治原則。

比如,如果當地有駐軍,也不能讓軍糧就地支取,如此朝廷就不能對軍隊制衡了。等等原則之下。

太祖皇帝就設計出一張復雜的賦稅轉移路線。

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大明賦稅二千三百多萬石,但是到北京的不過四百萬石上下,其余的賦稅都在這一張大網之中運行著。

調整這一張大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近百年下來,這一張大網與當初的情況早就不大一樣了。

舉一個例子。

在南京附近的縣,有要求運送到京衛的倉庫。但是太宗皇帝遷都,京衛大部分都遷到北京了,於是這些人本來是家門口運糧食就行了,一下子多了近千裏的路線。

於是百姓所要付出的運費,要超過了他們本身要運送的糧食。這負擔立即翻了好幾翻。簡直讓人苦不堪言。

而這樣的事情,在最近時常發生。

朱祁鎮這幾年大刀闊斧,衛所遷徙改制,府縣的劃分,南直隸一分為二,等等動作,早就讓這一張運送網絡已經不堪重負了。

不過,大明內閣也不是白癡,自然要加以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