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2/2頁)

只是朱祁鎮想要將胥吏改革之後,再做這一件事情。

李東陽卻走在他前面了。

劉定之說道:“陛下,李東陽孤身赴任。想做這樣的事情,他一個人恐怕不行。”

朱祁鎮說道:“首輔之意如何?”

劉定之說道:“陛下,何不將寧化小縣,也列入胥吏改革試點之一。國家大政,總要考慮全面一點。”

朱祁鎮一聽,心中就知道劉定之內心之中,對胥吏改革暗藏反對的意見。

劉定之倒不是覺得胥吏改革不好。

而且財政負擔太大了一點。

而今除卻一條鞭法的試點在試行,在很多地方,胥吏改革試點,也在推進之中。劉定之肉眼可見的朝廷開支直線上升。

北京城這個百萬人的大城市,需要數千計的吏員,才能完成運轉。

而這些試點城市,雖然比不上北京城,但是多千余吏員卻是有的。這些人吏員的每一個人待遇都是不起眼的。

甚至最底層的吏員,還比不上京營的戰兵的待遇。

但是任何不起眼的東西,只要乘以龐大的數量,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這樣的壓力是任何一個財政大臣都要細細考慮的事情。

劉定之這樣做,一方面是給李東陽更多表現的機會,另外一方面,卻是讓朱祁鎮明白,一些小縣根本不合適做這樣的改革。

別的不說,如寧化縣這般。進行這樣的改革,不用想了。寧化縣今後每年上繳的皇糧國稅,無限趨近於零。

甚至即便如此,也不能負擔起一個龐大的縣級機構。

其實,真要說起來,這樣一個寧化縣,放在現代,就是一個鄉。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本來就不大適應太大規模的政府機構。

朱祁鎮的心思此刻有所變動。大明經濟發展如此懸殊,不僅僅是南北不平衡,東西不平衡,乃至於每一個省內部都不平衡,比如泉州附近,與寧化縣都是福建省的下轄縣,但是實際上,雙方相似的地方極少。

甚至寧化從交通上來,都有一點更親近與江西而不是福建。

朱祁鎮雖然明白劉定之的心思,卻沒有叫破,而是當做不知道,說道:“不錯,只是這人從什麽地方調配?”

劉定之說道:“雖然而今各地學院都有新生,只是這些新手並不適應於外派,臣以為當從天津北京調撥一些吏員。”

朱祁鎮說道:“北京就算了。外派人員太多了。已經不適合征調了,只是為什麽從天津抽調人手?”

胥吏改革擴散開來,北京的人手就屢屢被抽調。

原因很簡單,北京這麽多長時間,在城市管理上已經有一定之規了,形成了一定的章程。廢胥吏改吏員,從邏輯上並沒有什麽問題。但是執行上卻有很大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