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老臣曹鼐(第2/2頁)

“陛下也有感受,自從正統以來,各地地方官一任不如一任,貪鄙之臣,累累皆是,聖人之言,可以寫的花團錦簇,實際卻口中一套,心中一套,貪利貪名,少有開國質樸之臣,敢言之士。”

“自從辟雍之會以來,儒分為四,一曰心學,二曰格物,三曰公羊,四曰道學。天下士子茫然不知所從。彼此之間,以己為是,而彼為非。”

“而今不理,將來恐怕朝廷大體之不存。”

心學就是陳白沙為首倡,還有很多南方士子贊同,聲勢相當之大,在吳與弼死後,儼然是一派宗師了。而格物就是貝琳為首,並有一些北京士子加入,貝琳而今也年紀大了,不在一線了。但是格物一道也算是傳開了。

畢竟有吳與弼做背書,也被視為儒學一脈。

至於公羊,自然是朱祁鎮提出的變法理論的核心,在這上面卻沒有什麽核心人士,多在官場,比如丘浚,王恕,等等大臣都贊同這一點。

在很多科舉考試之上如果向方面偏向,就會有更多可能被錄取。

至於道學,就是程朱理學,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況且道學,從唐末發端,歷經幾百年,自然是有自己的優勢的。

在面對而今紛亂的局面之下,自然有很多人堅持道學,特別是北方很多人。

但是卻缺少一個重要性的領軍人物。

這些學問之中,真正有優勢的反而是心學。

程朱理學已經很僵硬了,而且體系完善,很難做改變。而所謂的公羊學,更是政治口號,即便當初提出的幾個人,也未必真心信奉。故而根基最虛,而格物學在吳與弼死後,被很多道學家非議,認為是工匠之學,不能登大雅之堂。

貝琳在儒學上根基太淺,雙方談不攏只能決裂了。格物學雖然有皇室背書,甚至入大本堂講學。

但是基本盤都是一些工匠,也就在北京附近傳播,影響力太小了。

唯有心學,本身就有根基,根基就是南宋永嘉之學。很多人只知道王陽明的心學,卻不知道心學這個概念很早就有了。

經過陳白沙再次處理之後,賦予了時代的特征,特別是契合了一些商人的心理。在南方沿海廣為流傳。

什麽四民一體,儒商理論,都是從陳白沙的一些學說之中派生出來的。

曹鼐之所以認為這是朝廷之大患,就是因為這是學說本身就是擁護朝廷大一統本身相悖的。

這個大一統,本身也是公羊學的成果。

並不是僅僅是政治上的大一統,也是思想上的大一統,將天下所有思想歸納為一,也就是所謂的一道德。讓天下所有人都以一個思想體系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