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伊王的處境

伊王立即改變了臉色。

說實話,伊王也不是什麽軟弱的人。

他帶兵打仗的能力已經歷練出來的,在幾個兒子之中,也算是將才。雖然其中也是有一些水分。

他這樣作態,其實也是為了引起朱祁鎮的同情。

不過,伊王這種作態是假的,但是他的難處,卻是真的難。

伊王收住了悲態,說道:“父皇,非是兒子不成器,兒子實在是在伊犁待不下去了。還請父皇也讓孩兒與二兄一般,轉封南洋吧。孩兒願意為大哥打下手。”

伊王的難處主要是三個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就是伊王當初幹脆利落的殺妻,平定了蒙古叛亂,這固然是給他有了極大的加分,但是也讓他得罪了西域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

那就是蒙古人。

特別是南疆,經過白圭的清理之後,南疆的人口主體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以回回為主了,但也不是以漢人為主,而是以蒙古人為主。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漢人安土重遷。

除非是活不下,等閑是不願意千裏跋涉遷徙到這個地步的。

但是蒙古人就不一樣。蒙古人而今雖然在朝廷的行政命令,與青貯法的影響之下,已經願意定居了,但是這種定居的方式,畢竟不長久。

比起漢人來說,太容易遷徙了。

特別是南疆空出來大片草場,由天山雪水滋養,是肥沃之地,蒙古人也樂意在這裏定居。

於是大量的蒙古人填充了西域的空白。

這對於大明是有好處的。

朱祁鎮征服草原之後,大明與蒙古人之間的博弈雖然還在繼續,但是蒙古人也習慣在大明的號令之下從命。

再有就是信仰的不同,也將中亞的蒙古部落與西域的蒙古部落劃分為截然不同的兩種人。

雖然他們之前都是蒙古後裔,同源同宗,但是而今卻已經走不到一起了。

這有利於朝廷利用西域抵抗中亞的入侵。

而對伊王卻是相當不利。

大部分蒙古人對殺死蒙古公主的伊王,都不抱有好感,甚至有厭惡的情緒,哪怕伊王是蒙古人所生的。

那麽莊妃的家族在蒙古有相當大的權勢,也改變不了這一點。

其次,就是伊犁的戰略位置了。

就戰略位置來言,伊犁乃是大明西邊邊境的最前線。

瓦刺大汗阿次帖木兒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並不意味著瓦刺就能安分,甚至恰恰相反。

阿次帖木兒本身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他對回回教的信仰,有幾分虔誠?怕是阿次帖木兒自己也不知道。

他也如朱祁鎮一般,不過是將宗教當成了統治工具。

似乎是,脫歡,也先,阿次帖木兒三代人傑,耗盡了綽羅斯家族的氣運,阿次帖木兒的兒子,新任瓦刺大汗,比其他的父祖是差遠了。

這種差遠了,不僅僅是指打仗上面,更是指他對內部的控制上。

如果說之前是綽羅斯家族用回回教作為統治工具,而今就是回回教用綽羅斯家族作為統治工具。

這種主客易位,直接導致了伊犁戰事連綿不斷,多且密。

為什麽?

在阿次帖木兒在的時候,瓦刺擴張從來不是東方,對於東方不過是看見機會就撈上一筆,而不是死磕,如果看不見機會,阿次帖木兒是樂意與大明保持和睦。將兵力用在其他方向,吞並其他的汗國,壯大瓦刺的實力。

但是回回教坐大,白圭在南疆做得事情,甚至殺死回回聖裔,也就是自稱是穆罕默德子孫的人。也就是火者家族。

這已經讓回回教上下出離的憤怒了。

如果說,對於南洋的回回教,大明尚且有懷柔的可能,但是對這裏的回回教,大明只能采取強硬的手段。

別無他法。

因為白圭的所作所為,已經將所有談判的籌碼耗盡了。

不過,朱祁鎮並不是太後悔的。

雖然這種在邊境被動的局面,讓朱祁鎮很不舒服,但是首先拿起屠刀的不是大明。

有初一就有十五。

所以每當秋季,瓦刺就會以聖戰的為名大舉入侵。當然了瓦刺上層也是很理智的,根本不打別的地方,就打伊犁,畢竟伊犁是可以耕種的,所以他們聖戰估計不是真的,但是搶糧食倒是真的。

這種情況之下,即便是西域軍隊協防,也讓伊犁處於長期備戰的情況之下。

如此一來,伊王還能做什麽?什麽西征的想法,都是不可能,而且這種情況,在伊王看來,很長時間都不可能改變。

伊王甘心在伊犁城中,耗盡一輩子的精力嗎?

他自然是不願意的。

這也是伊王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伊王一開始就是最得寵的兒子,甚至一度與太子分寵,如果說,伊王沒有想過爭奪太子之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