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韓王將薨

不去提這黎將軍如此沖破重重關卡。才能到了淩州求援。

其實這一件事情,即便不去做,一兩個月之內,淩州也會得到這裏的消息。

畢竟爪哇與淩州商業往來還是有的,特別是爪哇島乃是南洋各群島之中,少有的糧食產地。

單單說韓王世子在馬道南的輔佐之下,穩定軍心,十五六歲的年紀之中,披上有自己體重一半的鎧甲,在侍衛的簇擁之下,巡城。

韓王城的選址,是精心挑選的。

等上城墻之外,卻見居高臨下,四野一攬無余,視線最北方,就是大海。再往南就是港口。而港口與城池之間,還是有一些距離,有一條人工河相連。

而周圍都是耕地。

如果往南看的話,卻被層層的山巒遮擋住了視線。

這也是南洋各地的農業產業的特點,一般來說都是沿海的山間小塊平原。

韓王城的選址就在這一笑塊平原的核心地帶,如果將這些地方的土地全部開墾了,將要數十萬畝之多,再加上氣候濕潤,一年數熟,還有火山灰作為肥料。

恐怕產量之高,還在江南府縣之上。

只是,而今的一切都被無數不知道從什麽地方聚集過來的土著民所破壞了。

依附在韓王城外的土民的房子,都是用竹子與棕樹葉子建築出來的,也就是用竹子,或者其他樹木搭建一個架子,然後用這些棕樹葉子從四面鋪陳在一起。

因為這裏沒有冬天的概念,更不用考慮什麽保暖的措施。

這樣的高腳樓,最下層是用來排水,養牲畜,上面才住人。

特別容易修建,也特別容易搬遷。

不過,此刻這些建築,全部被填平了。

無數土著人在韓王城數裏之外,安營紮寨。

只是他們軍隊戰鬥能力相當差,這種差勁,就反應在安營紮寨之上,如果乍一看,看著些人黑壓壓一大片。人多勢眾。

但是細細一看,就會發現。

這些人根本沒有什麽秩序可言,幾乎是這一團,那一坨的。

這也是為什麽大明軍隊在陸戰之上,對南洋各國的軍隊,從來是無往而不利。

並非南洋百姓民風軟弱。其實恰恰相反,在南洋貴族之中,還是相當有尚武精神,甚至還有一些國家保留決鬥的傳統。

不能不說不尚武。

也不是南洋軍隊對大明軍隊有武器代差。

南洋各地最善於拿來主義。安南就有制造火器的能力,南洋各國有的有,有的沒有,但是他們軍隊之中火器數量不少。

或許沒有重炮,這種殺手鐧,但是一般火器從來不缺。

而大明與南洋各國軍隊戰鬥陣戰的時候,一般也用不上重炮。重炮運輸太難了一點。

最重要的是國家結構上的問題。

南洋各國是一個貴族世界,國王任命的每一個官員大多都是貴族出身。而貴族們最大的財產,並不是金銀,並不是糧食,並不是土地。

而是人口。

總體上來說,整個東南亞在這個時代,也不過二三千萬人左右。其中安南就有幾百萬人之多,分散到其余各國,即便是大國,也不過幾百萬的弟子。

國王征召貴族從征,貴族會將麾下所有的男丁都拉上。這也是各國人口這麽少,卻能動則幾十萬大軍的原因。

南洋的軍隊,幾乎等於南洋各地的成年男丁。

雖然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可以說成奴隸關系,雖然這個關系比絕對意義上的奴隸關系有一些寬松。

所以,南洋各國之間的征戰與大明印象之中的戰鬥,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模式。

南洋各國打仗,一般是兩邊動員數萬大軍,然後旁觀雙方國王挑選出來的數千精銳戰鬥,甚至貴族們的單挑。

這種戰鬥模式比中國春秋戰國之後稍稍先進一點。

海戰的時候,還有一些回回商人拼搏。但是陸戰的時候,貴族們是不想讓自己的麾下的丁口損失太多的。

這樣的情況,大明軍隊從組織結構上,人員訓練上,將領指揮上,不知道多少個維度都勝過對方。

如果還勝不了,那就是太無能了。

即便是現在這個被人包圍在城內的情況,馬道南也絲毫不驚慌,就是不說韓王城堅固的條石城墻,單單說城頭的幾十門大炮,就足夠打退敵人。

甚至馬道南內心之中,有一個心思,躍躍欲試。那就是集結萬余大軍,突擊敵軍,未必不能大勝。

只是韓王傷勢沉重,眼看不行。

韓王城而今是內憂外患,一動不如一靜。

只是馬道南看的明白,但是韓王世子卻沒有這種遠見。

韓王世子看著外面層層疊疊的敵人,心中不由的緊張起來,手握得緊緊的,骨節捏的發白,忽然問馬道南說道:“馬先生,他們會攻進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