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和碩特汗國

汪直並沒有與和碩特汗國交手。但是朱祁鎮規定,本朝各次大戰,主將都要將作戰經過詳細的寫出來,供武學學生攻讀。

汪直在太子的照顧之下,是經歷了大明最好的軍事教育。

而大明武學就是大明最好的軍事教育。

汪直當初也是讀過範廣所寫的戰役經過,對於和碩特汗國還是有印象的。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在距離大明數萬裏的這裏,居然聽說了和碩特汗國的下落。

汪直起了心思,立即讓人使了一點銀子,找來一個當地人,讓他來說一些,關於和碩特汗國的消息。

卻說在二十年前,和碩特部從西藏翻過喜馬拉雅山,和碩特部傷亡慘重,過了喜馬拉雅山脈之後,已經傷亡慘重之極,只有兩萬戰兵,還有數萬老弱。

當時和碩特部大汗昆圖,發現占據恒河流域的德裏蘇丹國,兵力非常疲軟,戰鬥力低下。於是昆圖在和碩特部幾乎要滅亡的時刻,打贏了關鍵一戰,以少勝多,大敗德裏蘇丹國。

正是有這一場勝利,讓和碩特部有了喘息之機。

昆圖以敏銳的政治目光,發現了,德裏蘇丹國最大的破綻。

所謂的德裏蘇丹國並非是一個王朝,而是前後相繼的五個王朝,類似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在短短一兩百年來,有五個王朝交替。

他們都有一個特點,第一,就是定都於德裏,第二,就是信奉伊斯蘭教。

故而歷史上稱他們為德裏蘇丹國。

而今的這個定都於德裏的王朝嗎,應該叫做羅第王朝。

德裏蘇丹國最大的破綻,就是信奉伊斯蘭教。

畢竟即便放在後世,南亞次大陸上宗教矛盾,已經是國際矛盾很大一部分。

而在這個時代也是如此。

從所謂德裏蘇丹國第一個王朝開始,就對佛教進行了殘酷的打壓,以至於本來就衰微的佛教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而德裏蘇丹國所作所為,也不僅僅如此,對印度教也進行了殘酷的打壓。

只是印度教在印度根深蒂固,幾乎遍布了每一個角落。而蘇丹國統治核心不過是幾十個伊斯蘭家族。

他們的統治觸角不能深入鄉村之中。

這樣叫造成了,雖然蘇丹國之中伊斯蘭教占據官面上的信仰,但是印度教才是很多印度人真正的信仰。

這種矛盾,讓很多印度教徒痛恨蘇丹國。

不過,印度民族特性也是如此。

他們很少反抗,即便是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也是非暴力不合作而已。讓印度教教徒,群起而滅蘇丹國,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

不過,昆圖來了之後,情況有了變化。

昆圖從西藏帶來了不少藏傳佛教喇嘛。

其實佛教後期,引入了很多印度教的東西,特別是藏傳佛教之中,很多概念都是印度教所有的,兩者之間是有相通的。

甚至很多人認為,雖然殘酷的宗教戰爭,讓佛教衰落,但是真正讓佛教滅亡的而是與印度教的融合。

而藏傳佛教作為印度佛教最後光輝,在這一點上表現的很明顯。

很多印度教徒,對藏傳佛教接受起來並不是太困難的。昆圖就以藏傳佛教的喇嘛為信使,與當地印度教徒合作,共同對抗德裏蘇丹國。

有了當地印度教徒的支持,和碩特部不再是無根之水,無緣之木。

也正式有了這些人的支持,昆圖背靠喜馬拉雅山南麓,與德裏蘇丹國沿著恒河戰鬥。

說起來,羅第王朝才確立了二十多年,還有幾分開國之氣,與和碩特部互有勝負,但是這一戰鬥持續了八年。

和碩特部也從一場勝利,恢復到了當初進入西藏的實力,一舉拿下德裏。

和碩特部也不再是部落,登基稱汗。甚至與瓦刺方面有所溝通。雙方確定了在阿富汗的邊界。這個時候的和碩特汗國已經有了與瓦刺平起平坐的實力。

只是這樣的情況之下,也有問題。

不是別的問題。

還是信仰問題。

瓦刺本部已經與回回教深度結合,在阿次帖木兒死後,這已經不可逆了。但是和碩特汗國以藏傳佛教為國教。

和碩特部雖然借助印度教徒的力量打敗了德裏蘇丹國。但是和碩特部已經是少數人,藏傳佛教雖然與印度教有關系,但是到底有兩個宗教。

所以以此制衡印度教。

經過二十年,二代君主的經營,和碩特汗國已經在印度站穩了腳跟,和碩特汗國自然沒有統一印度,但是占據了印度北方恒河流域,乃至於後世巴基斯坦一些地方,卻已經是印度次大陸上首屈一指的強國。

而今似乎有沿著恒河東進,占據恒河下遊的土地。

這接威脅到了阿拉幹國。

因為阿拉幹王朝此刻也是最強盛的時候,雖然沒有直接占據孟加拉地區,但是卻接受孟加拉各部的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