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賜名承德

朱祁鎮不可能長期離隊。

而在出了關之後,更是不可能。

畢竟,雖然有形的長城,已經開始傾頹,但是無形的長城還存在的,不僅僅存在這個老者的心中,還存在在無數大臣將士的心中。在長城以內,朱祁鎮帶數百人在大隊人馬附近行動,是可以的。

但是在長城以外,這種舉動是被所有大臣一致拒絕的,甚至寧死不從的。

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安全感的區分,另外一方面卻是現實原因。蒙古貴族投誠之後,朱祁鎮為了安穩起見,其實保留了一些蒙古貴族的權力,可以說漠南漠北的存在,與雲南貴州等地差不多。

大明建立的交通線將草原分成了好幾個塊狀區域,而這個交通線附近。都是漢族聚集地,而這個遠離交通線附近的地方,草場分給很多蒙古貴族,分而制之。

當然了,這些年大明各地的地方官,正努力將國家的管理能力,深入到牧民之中,也就是說,蒙古貴族是代替皇帝了管理這些牧民。只不過這些蒙古貴族世襲而已,似乎一切都沒有變。

但是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

在此之前,牧民與牲口一樣都是蒙古貴族的財產。生殺大權都在蒙古貴族手中。

當然了,在歸降之初,朝廷並沒有大動幹戈,只是完成了青貯草料的改革,讓蒙古各部,由遊牧變成的定居,並限制了每一個蒙古貴族的護衛,每一個蒙古貴族最多只能有三百人。只是其中生產關系,乃至每個蒙古貴族的實際兵力,都沒有詳細去核算。

原因很簡單。

蒙古人是全民皆兵的,只有是一個蒙古壯丁,大多都是一個合格的戰士。

三百名額也不是虛設,這更多是來限制蒙古人的武器數量。每一個蒙古貴族只能有三百人制式兵器。

不過,蒙古人投降之前,已經被明軍大殺一番,壯丁所剩無幾,並沒有多少人了。與每部三百人相差不大,甚至有相當一部分蒙古貴族手下未必有三百壯丁了。但是蒙古人安享太平的時候,人口滋生也是很快的。

每年都有很多新生兒出現。

雖然這其中有一次西征,事實造成了漠南蒙古各部大量西遷到了西域。但是而今蒙古各部人數依然比之多太多了。

不過草原上的漢人也多了很多。

圍繞著幾條馳道。形成了很多漢人的城池。也讓中央的地方官有了用力的地方,一步步的深入到蒙古貴族治下,廢除蒙古貴族隨意殺人的權力,並剝離一部分蒙古人離開蒙古貴族。主要是這幾個渠道。第一是蒙古人自己贖身,給一筆錢,從此就是自由身了。第二,就是朝廷征兵,只要進入朝廷的軍隊,出來之後,一般都會分田安置,不會回來了。即便回來,也不會是奴隸了。

一方面大明朝廷實力之強,不是這些蒙古貴族所能抗衡的。另外一方面這些蒙古貴族有自己的草場,為關內供給牲口,羊毛,皮草等等。讓他們賺到了他們一輩子都想不到金銀。

這樣的好處足夠抵消一些其他方面的損失。

但是即便如此,這些人手中畢竟是有一些私兵的。雖然不能說而今的蒙古貴族對大明不忠誠,但卻不能將皇帝安全寄托在某些人的忠誠與不忠誠上。

所以,他們決計不肯讓朱祁鎮帶著數百人出去的。以身犯險。

甚至在關內也是不行的,大部分大臣們都希望朱祁鎮能老老實實的聽話。只是朱祁鎮是那種老老實實的聽話的皇帝們。

只是朱祁鎮在很多事情,也不可能與所有大臣都對著幹。朱祁鎮與老者說了話之後,就被催促回到了大隊人馬之中。出了燕山之後。地平線變成開闊起來。不過,這裏的馳道並沒有完全改成鐵路。

鐵路修到了熱河,就轉化為馳道了。

一方面也是草原上的特殊情況。

在草原上,不比內地。很多地方,好幾裏不見一個人影,隨著這些鐵再也不是當初的天價,但依然是很值錢的。在草原之上,很難防禦有人偷鐵軌。而且鐵本身就是軍國重器,草原又是一個讓朝廷上下不放心的地方。

別的不說,扒了上百裏鐵軌,足夠打造出萬余人甚至更多人武器裝備。

一旦有變,這鐵路很可能就是叛賊的武器庫。

另外一方面就是用馬的便捷。

漠南漠北一帶,馬匹數量最多。大量供應關內,自己更是不少,在馳道上,這一點很是便捷,成本要比關內低上太多了。

如此一來,就將關外鐵路建設稍稍放下一點。

而朱祁鎮可以乘坐鐵路的最後一站,也就是熱河站了。

熱河這個地名是因為溫泉而得名的。再加上是出關之後,第一個漢民的聚集地,朝廷上已經準備設縣了,就是隸屬即將成立的遵化府。朱祁鎮並沒有立即進城,而是在城外看了看。熱河所在之地,雖然在關外,但是實際上,在朱祁鎮的感覺,不管是氣候,還是民風,與關內並沒有什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