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8章 舉團飛升強武裝

作為要塞艦,不周山號兼有基地艦的功能,宛如打包的工業基地。

但,單就生產能力而言,它甚至不及體量不到它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基地艦。

蓋因要塞艦各方面都比較均衡,自身就武備齊全,也有母艦的功能,出行時並不需要搭配其他類型的艦船。

在名為新鄉星的那一番快速種田,其實就很好的展示了不周山號在種田方面的風格。

那就是提供核心包,然後選擇適當的環境展開,從而開啟種田。

來到格雷迪厄斯,同樣是這一套。

由於失聯超過兩千年,格雷迪厄斯的人類文明,科技倒退的更為嚴重。

提及這個問題,就不得再說到STC,標準建造模板。

這個東西,是人類為自己發明的‘星際殖民拐杖’。

當然,這是凱恩對STC的看法。實際上戰錘40K的人類,對自家的這個發明,那是相當自豪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在過去,科技昌明的時候,STC被譽為‘手提工業’,主要標簽,就是快捷、便攜、以及豐儉由人。

當時,假如準備玩玩星際時代的浪漫,去開拓殖民,那麽擺在面前的一個總要選擇,就是攜帶什麽樣的STC,基本套?豪華套?普版,還是至尊版?又或幹脆自己攢一套,就更地球21世紀初,攢台兼容電腦一般。

正因為STC的便捷和周到,大部分開拓民都是使用者,而不通其背後的原理。

想想也是,技術都發展到那個程度,各個專業的細化艱深程度,讓人望而生畏。如果用什麽就一定要掌握其原理,那有生之年估計都在念書。

就連技修人員,都學會了如何鑒別一般故障,然後換零件。至於零件出了問題,要麽扔,要麽返廠,要麽幹脆設備送去4S店,總之大部分人都是不求甚解,也沒那個精力求甚解。

於是一旦遭遇所謂人力不可抗問題,就全部麻爪了。

持續的亞空間風暴,就算是這類問題。各殖民世界成了孤島,宛如地球21世紀的城市間物流一夕之間斷絕,要多苦逼就有多苦逼。

而到了後來,STC則成了人類眼中的黑科技,大部分被機械神教把持在手中,還有一部分則由權貴掌控,尋常人根本看一眼都不能,只能是閑聊吹水時當個高逼格的話題談談。

總而言之,即便在人類科技最發達的時候,也鮮少有人帶著全套的工業體系去殖民。

這就意味著,對物流的依賴。光靠自己,最多只能完成某個階段的發展。比如勘探是一個階段;建立初級半永久居住點又是一個階段;確定優勢項目,開始大規模移民,並生產,跟其他殖民世界交易,至少已經是第三階段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格雷迪厄斯的人類殖民者們,悲催到在兩千年後反而無力邁出重力井,一點都不奇怪。

帝國雖然有萬年前的艦船還在使用,但那基本都是不缺維修和保養的情況下。

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養護這類設備的成本。

21世紀的地球,兩百多個國家,能養起航母的有幾個?

星艦,可比航母費錢多了。

格雷迪厄斯是偏向那種巢都類世界的。

這類世界,其實就是宇宙版的富士康,廉價的勞動力,工廠直接設在資源點旁邊,然後以低廉的成本,賺個辛苦錢+賣原料錢。

都說一流公司做規則,二流公司做品牌,那麽這種算是第幾流?

所以,當格雷迪厄斯與外界斷絕,立刻欲哭無淚。

轉產是需要時間的,也需要技術。

眼瞅著就是一大幫工人,環境、技術條件,都不太適合種田,偏偏生產出的產品堆積如山,換不來生活物資,那種情況是何等的絕望,可想而知。

格雷迪厄斯人艱難的挺過來了,卻也因此失去了很多。

所以以斯賓塞為代表的本地人,對帝國來客提防、甚至有怨氣,凱恩及隨行的帝國各機構代表,都是能理解的。

而凱恩為格雷迪厄斯人帶來了帝國都遠沒有列裝的技術支援,當然,也帶了爭端。

第一樁,就是處理已成跗骨蛆蟲之勢的泰倫蟲基因竊賊。

泰倫蟲這個名字,是人類起的,因第一次發現這種恐怖的生物的所在地而得名。

東方有個說法,叫多事之秋。

涉及辛勞一年的收成,這是大事。而無論是豐收或是減產,又往往都會成為動刀兵的一大理由。

豐收,糧草充足,適合開疆拓土。

減產,不去打草谷,冬天就難過,是饑寒而死,還是出去搶個活命的機會,這個貌似也不難選。

而在戰錘40K宇宙,人類紀元的第41個千年,就算是帝國的多事之秋。這一個千年發生的重要事件,比之前一萬年間發生的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