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五美四惡

普法教育讓剛剛重回大宋的濟南府百姓好生上了一課, 先前還有點花花心思想借著人事更替之際做點手腳的人,都悄悄按下了心思。

因為濟南府是有人開了城門獻城投降的,除了當時反抗被殺的阿剌木部金兵和一些逃走的官兵之外, 大多數士紳富賈都留在了城中,也跟當初方靖遠和辛棄疾提前在山東布局齊魯書院和周邊的荒地開發有關。

這些盤踞一方上百年的世家, 早就習慣了朝代更叠,王權興衰, 無論是哪家皇帝派來的官員, 最終都會成為他們的利益共同體。

所以在看到海州興起, 大宋北伐的腳步日漸堅定時, 他們就已經開始兩頭下注, 拍自家子弟投奔大宋,或是從軍,或是求學,他們有錢有勢, 本身資質不差的情況下, 很容易就能在新興的政權中爭取到位置, 為自己的家族爭取最大的利益保障。

這計劃原本是很好的, 偏偏遇上的這位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的轉運使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先是在海州解試時, 就大張旗鼓地宣稱原大宋京東東路所轄州府之內學子皆可前去赴考, 當時許多人都覺得他完全是異想天開,以臨安朝廷現在那些相公的固執,就算方靖遠真的會選拔他們解送臨安赴考,到了會試也必然會被刷下來。

這種勞心費力最後毫無結果的事,大多數士紳之家都在觀望,或許等大宋真的徹底收復北地, 他們都成為大宋正式子民,那讓族中子弟前去赴考是毫無問題的,可現在他們尚在金人的統治下,悄悄出外遊學還好說,明著赴考,一個不慎就會被人舉告,落得滿門抄斬的結果。

最終真正敢去海州赴考的學子,大多出身貧寒,或是旁支庶子,在本家毫無存在感的,想去搏個出頭之路,真正像裴文卓這樣本身才華出眾,又是名門出身的真不多,他還是因為被族弟陷害追殺,被逼無奈才逃去海州,結果因禍得福,雖未中正榜能去參加明春會試,卻也是副榜頭名,考中海州的預備公務員,跟著大宋的北伐軍一路收復失地,真正是衣錦還鄉,逆襲的勝利者。

不僅是他,還有那些寒門學子,但凡當初敢去的,在雲台書院學習了一陣子的,無論是後來考京東路的“公務員”,還是繼續求學,大多數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畢竟眼下方靖遠正是用人之際,這些讀過書的學子,通過軍訓培養出來的紀律性和對大宋的忠誠度,都遠高於地方士紳子弟,又大多是本地知根知底的“土著”,再派回去做基層工作簡直不要更順手。

相比之下,那些名門世家的子弟,現在再送來投誠的,方靖遠自然敬謝不敏,只說讓他們好生學習,可以就近到齊魯書院或各地縣學讀書,先學學大宋的文化和各科知識,再來說求職求官之事。

那些世家子弟起初還有些不忿,自覺無論學識才華都高人一等,居然還要被發配回去重修學分,簡直就不能忍。

幾個大儒輪番找朱熹“聊”了聊天,談心論道之後,朱熹沒扛住,只得去找了方靖遠求情。

“其實這些世家子弟雖有些傲氣,但論起學識才華,其實並不亞於先前參與解試的學子,使君可否開恩給他們一個機會,畢竟眼下各州府縣衙都大量缺人,他們本身是當地大族,治理一方的本事還是有的。”

方靖遠聽他訴苦之後,倒也沒一口拒絕,稍稍想了想,便點頭說道:“我這人做事一向講究公平,更何況我要用的是真才實學之能吏,並非空談經義的儒生,若是求學,大可繼續隨朱兄在學院進修,若是求職,就得先過了我們的統一考試,合格才能入職,現在各處都急缺人手,可養不起那些不會作事的人。”

“這沒問題,讓他們去考便是。論才取仕,正是應有之義。”朱熹並未注意到他話中的真意,滿口答應下來,那些世家子弟也都是跟著儒家名士進學,單論學問,並不弱於大宋的貢生乃至進士,方靖遠秉公辦事,倒也無可挑剔,如此回復眾人,那些世家子弟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在考試中來個一鳴驚人,讓這位南方來的探花郎也見識一下北方學子的才學。

其中還有兩人是出自孔府門下,這次曲阜被圍,幾乎連打都沒打,現任的衍聖公兼曲阜令孔摠(注1)就主動獻城獻印,方靖遠也沒難為他,只收了他曲阜令的印信,仍保留衍聖公的名號,但也跟他說明了,如今大宋赦封的衍聖公尚在江南開府,南北兩個孔廟都是同宗同源,最後如何取舍,要看當今天子,他說了不算也不打算參與其中。

但曲阜令是決計不會再交給孔家人了。

這裏是儒家聖地,也是保留得最為完好的萬畝良田,扣除衍聖公名下的封地之外,其他的田地都可以一一對照黃冊收稅,也是以後軍糧征收的大戶,若是再放在孔家人手裏,金兵一來就投靠金兵,這些糧草就白白虧了進去,如此冤大頭之事,方靖遠是決計不會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