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能人

商人消息極快,三日後,程文應看著幾方來信,呵呵笑道:“無怪如此,益州府來了能人啊。”

八娘很好奇:“誰呀?”

程文應拂須笑道:“張安道,張方平。”

蘇油就很開心,被蘇軾吊打了這麽久,現在能壓過他的人總算來了,不由得笑道:“聽說他是神童。”

史洞修笑道:“神童而已,我眉山還少了嗎?”

程文應擺手說道:“不要這樣說,此公真不一般,少年聰敏絕頂,家境貧寒書都買不起,便從別人那裏借讀。三史啊,只用了十來天就歸還了,主家問他為何,他說他已經全部讀完。”

蘇軾在旁邊寫字,便不由得嘟囔:“怎麽可能,又是附會……”

程文應笑道:“子瞻你不要不服,張公使契丹回來,任知制誥,代知開封府。府中瑣事繁雜,前任一律用書板記錄,他卻只需要靠默記,而且從沒有出過一點差錯。他的記憶力,真不是附會傳說。”

說完又嘆息一聲:“此公求尚實務,料事極明,小油,他要是見到你,定然會非常開心的,你們一老一小,氣質還真有些相近。”

八娘說到:“阿爺,給我們講講吧。”

這也是江卿世家的傳統項目,對朝中時政眾人進行品評。

大蘇小蘇在年幼時,蘇洵便與他們講解朝中局面,人物性格。蘇東坡還寫了一篇贊頌範仲淹的文章,蘇洵對其中兩句非常喜歡,指出來說道:“這兩句先留著,不給老範,以後我們自己用。”

世家子弟出仕,比寒門弟子有優勢,這也是原因之一。

程文應說到:“當年元昊準備叛亂之前,寫來了一封書信,言辭傲慢,想逼使大宋與他絕交,以便趁機激怒黨項人擁戴他。”

“張公的建議是暫時忍讓,使元昊沒有理由公開叛亂,然後抓緊一年時間精選將士,秣馬厲兵,修築城池,先形成不可戰勝之勢。”

“他的理由是,小國用兵,只要三年分不出勝負,國內就會不攻自破。屆時大宋再乘機攻擊,是必勝之道。”

“只可惜啊,當時朝廷處於全盛,連老夫都認為張公的建議優柔軟弱,姑息養奸。人人心裏想的都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卻忘了恃己之不可勝,而待敵之可勝這條基本道理,輕敵了……”

“之後政府征調各地的弓箭手,選其健勇者組成宣毅、保捷兩軍。張公也屢次上書反對,還是沒被采納。”

“結果兩軍驕恣不堪,二十多萬人的部隊,如同百姓一樣,根本不能打仗。”

“其後發生的事情,樁樁件件,悉如張公所料。”

眾人想起西夏立國之初宋夏之間幾次大戰,都不由得默然無語。

程文應收拾起心情:“扯遠了,此公之後改任三司使。王拱辰王丞相提議河北鹽政改由官府專營,統一管理,實則是改行傕糶事。張公質問官家所依何據,官家說是新立稅法決定的。”

“張公據理力爭,翻出過去的律令,指出北周世宗時期,河北便已經將鹽稅均入其他稅收之中,即現在的兩稅法中鹽錢項。如再施新法,就是重復征稅。”

“官家方才醒悟過來,張公於是又請官家親行旨文,停收此稅。河朔父老鄉親,在澶州郊外拜迎,並舉行了七天佛老會,以報謝皇恩。”

說完笑道:“如今此公來了益州,二林部雅州鹽鈔一事,大家便知道因何而起了吧?呵呵呵,我川峽四路不榷的舊制,看來轉眼便要恢復了。”

史洞修說到:“張公料事之明,近日此事就是證明。在他以侍講學士身份徙任益州時。儂智高企圖經南詔犯益州之言,朝廷便已經得聞。一邊從陜西征調步騎,開往蜀地。一邊急令張公盡快赴任,允許他相機行事。”

“張公認為必然是謠言。沿途所遇兵士,盡皆遣返,諸多相關輸役,也盡皆停罷。並命雅州善接夷人,示之以安,因此才有了發放鈔引之事。二林部算是因緣際會,討得個頭籌。”

程文應笑道:“小油,子瞻,你們所料與張公其實無差,不過好處嘛,這次都被眉州的長官得了。”

蘇轍開始思考,蘇軾便有些小雀躍,而蘇油卻連連擺手:“姻伯,我們處於實地,因此可以推斷出來,張公卻是明見千裏。人在滑州,已經料定益州之局,這是不能比的。”

程文應笑道:“無論如何,此次與二林部交易順利,小油有大功勞,就是錢都被我們掙了,小油一文錢沒賺著,還倒貼了許多好酒。”

阿囤彌也要離開了,因為好東西太多錢沒帶夠,蘇油便與她簽了個契約,一千貫貿易四家產品,然後按每家二百五十貫的交易均數,賒給她永春露,等下次交易時結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