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展布

今晚是回不去了,李拴住便在火塘邊燒起薯蕷,蘇油調了些辣米油,花椒,鹽粉,蘸著薯蕷,一邊吃一邊和李老漢李大栓聊井務。

卓筒井是大眼在上,大眼中下套管隔絕淡水,然後小眼在下產鹵。

產鹵的小眼經過歲月的流逝被鹵水腐蝕,或者地層變遷,有時洞壁會垮塌,這叫“垮匡”。

垮匡將導致巖石填塞鹵眼,無法汲鹵。

有時一些工具掉在井裏,或其它人為造成的堵塞,這叫“屙堆”,也會導致無法汲鹵。

現在幾人討論的,就是如何排除這些故障,以及修治深井,需要什麽工藝和工具。

李老漢越發相信蘇油得到過鹽官世家的傳授,種種巧思令他每日思索的那些問題一一得到解答,逐漸連李大栓都已經說不上話,變成了李老漢提問,蘇油解答。

除了這個,還有很多的工藝。

李老漢也將家傳工藝列舉出來,和蘇油相互啟發,參考。

汲鹵用的是單角車或者花車、連接卓筒,將鹵水從井裏汲出。

蘇東坡後來有記載:“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啟閉之,一筒致水數鬥。”

熟皮是竹筒底部一個單向閥門,置於筒中。入井時被井水沖開,鹵水注入,提起時被筒內鹵水壓住,密封筒底,可以將鹵水從地下幾百米提取上來。

不過大洪井和五龍井,都是自噴井,要用到這設備,需等到幾百年後。現在只能作為技術儲備,給今後開出的其它井用。

井鹵渾濁,一般濃度在七度到十度,這樣的鹵水鹹度低,會導致燃料成本很高。

為了把鹵水濃度提高,就需要曬鹵,設備包括支條架、曬壩等設施。

曬壩一般長六十米,寬二十米。支條架一般長約三十米,高五米。結構如八字型,木質穿鬥,支條架上鋪滿竹椏,頂端做有“天船”。

天船長十米,高一米,寬十五米,天船安放在支條架頂端的中部,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條架兩端的與支條架一樣長的空竹筒,竹筒上鉆有不規則的小眼。

在支架的一側做有筒車,筒車像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圓罩,高六米,直徑五米,被一根橫軸穿著。在腰底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個長約三十到五十厘米。並在腰底內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走動,促使園罩旋轉,將曬壩船形坑中的第一次曬濃後的鹵水通過罩上的小竹筒輸送到天船裏,再通過天船底部接出的長竹筒的小眼散流後,輸入到濾缸過濾。

不過筒車這個設備,被蘇油拋棄了,改用提水筒。

提水筒就是利用等距螺旋線設計出的車水裝置,用皮革和竹筒做成,可以利用風力驅動,類似後世小水利工程常用的阿基米德筒,比筒車省力高效。

濾缸將第一次提高濃度的鹵水中所含泥砂、雜質濾掉澄清後,川中川西一帶,就可以用這鹵水煎鹽了。

不過為了進一步提升濃度,節約火力,蘇油又創造性地引入了二次提濃工藝。

“潑爐印灶”,流行於後世川東,就是通過潑印使鹵水浸入鹽灶的灶泥球內,通過蒸發提高濃度。

“印”為四川方語,有澆灌和下滲的意思。

這也是對熱交換逃逸能量的科學應用,用灶為龍灶,有一個長長的灶膛,上邊放五口鹽鍋,中間和兩側,還設置有裝著土球的火膛和火道。

當爐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後,兩邊土球被燒得滾燙,鹽工便一邊熬鹽,一邊用鹵水澆潑它們。

土球中酥松的空隙,極大地增加了蒸發面積,爐內高溫會使水分迅速蒸發,而鹽分就留在土球內外。

土球被堆成前高後矮狀,以方便鹽工提桶潑淋。

經過一段時間後,土球內的鹽分飽和,便形成鹽土。

飽含鹽分的土球取出後,被加工錘細成小碎塊,並倒入淋鹵池的前池內,將從原鹵池內引來的一次提濃鹵水澆淋到鹽土上,鹵水吸收鹽土內的鹽分,濃度得到再次提高,制得接近飽和的濃鹵。

濃鹵通過缺口或孔洞流入後池。後池同時也是二次過濾沉澱池,之後的鹵水,再通過管道進入大型濃鹵池內儲存。

蘇油準備用蜂窩煤熬鹽,蜂窩煤燒剩下的煤渣體,具備最合理的蒸發結構,連做土球的功夫也省了。

待到淋完鹵後,煤渣經過清水沖泡,還可以變成耐火磚的材料。總之一物多用,沒有一點浪費。

煎鹽的地方叫灶房,俗名叫“場火”。灶房一般長二十五米,寬十五米,結構為木質穿鬥的小青瓦房。

灶房前部便是煎鹽的龍灶,兩灶並排,一共十口大鍋,前邊八口是鹽鍋,後面兩口是溫水鍋。

溫水鍋用於溫鹵,進一步提高鹵水濃度,鹽鍋用於煎煮成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