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變化

《易》是一門講變化的大學問,所謂群經之首,設教之書。這是老頭最拿手的學問。

老頭自身是傾向用易解釋義理,即儒家思想的形上綱領沒錯,不過對於《易》中另外的兩大流派——象數,黃老,也研究得非常透徹,畢竟那才是《易》的根苗。

不過蘇油明顯偏科得厲害,看得出來他對用義理釋《易》,或者說反過來,用《易》釋義理,興趣非常的大。

而於其它兩門,則只停留在學而不思的層次。

老頭有時候忍不住在這上邊琢磨,或者,戒尺可以在這兩項上開張?

……

時間過得飛快,眉山城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碼頭上每日車水馬龍,城門外橫著出去一長排的倉房,那是四通商號的貨品倉庫。

玻璃江上來船越來越大,甚至連圓底的五桅大吳船,也有冒著風險穿越三峽趕來的。

這樣的大船沒法靠岸,不過這難不住賺錢賺瘋了的眉山人民。碼頭下的河邊,很快出現了兩艘長期停靠在那裏的大船——躉船。

躉船用大纜繩和大石錨固定在水中,通過小浮船和跳板連接到岸上,大吳船靠上躉船,便開始有力夫排著隊上去扛貨。

來的時候主要是糧食,蠶絲,綾羅綢緞,還有就是高價的團茶和香藥,名貴木材。

去的時候,一般都是鹽,銅器,然後就是四家的奢侈品。

百斤一壇的永春露,所得利潤足抵半船糧食,中低档貨物和奢侈品之間的差價,堪稱恐怖。

庫房邊上,一位四通商號的師爺坐在的小桌邊,桌上放著一個大籮筐,籮筐裏是一筐子紅黑漆筷子粗細的簽子。

一身腱子肉的力夫,背上背著麻袋,有的兩個,有的三個,重疊在一起,一步步從碼頭下上來,將貨品卸下。

師爺便點一下數目,從框子取過兩三根簽子扔給他,相熟的還要笑罵兩句。

力夫點頭哈腰地接過,憨厚地扯出一個笑容,然後將簽子往粗麻號衣兜裏一放,擦一把汗水,轉身再次排著隊朝躉船走去。

一般到未時就收工了,碼頭邊義棚現在多了幾處飯點。

一處是大鍋菜,炒菜的味道自是不消說的,一瓦盆一瓦盆地盛著,三五個力夫邀約到一處,每人挑上一葷兩素拼個盤,三五人便能吃到不少菜品。

那些不會過日子的,還要打上一角劣酒,舍不得大飲,一口菜一口酒,和朋友輪流轉著喝,這種喝法被稱為“喝單碗”,杯子像在眾人嘴邊翻跟鬥,因此又叫“跟鬥酒”。

一處是燒菜棚子,一水兒的蜂窩煤爐,每個爐上放著一口大砂罐,每個砂罐裏邊都是一道好燒菜。

芋子燒排骨,腳板苕燒雞,魔芋燒鴨,蘑菇燒肥肉,冬瓜燒五花,黃瓜燒鱔魚,大蒜燒肥腸,青筍燒肚條……根據季節的不同和當日能夠買到的食材,隨時變換。

主事的娃子說了,蘇小少爺說的,沒有醬油沒有豆瓣沒有香料,那叫清燉,有了獨門調料配方,做出來的這些,才叫燒菜。

這個是真香,分量也真足,不過價格不便宜,八十文一份。

力夫們也有辦法,兩個人合打一份,然後平分。

別以為吃虧,這個湯是可以泡飯的,飯可以多添一次!

第三處就是八娘他們的義棚了,萬年不變的小碗翹腳牛肉,羊雜湯,還是慈善性質,比周圍幾處賣得便宜。

第四處是涼菜區,鹵豬雜,鹵豬蹄,鹵肥腸……涼拌豬耳朵,棒棒雞,運氣好還能碰到肺片。

什麽叫肺片?等我擦一把口水在告訴你啊……這肺片啊,就是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肉,拿香料煮了,切成薄薄的片,用各種調料拌上,本來該叫廢片的,但是蘇家小少爺說不好聽,就給改了,那滋味……哎喲最近陵井上怎麽還不死牛呢?

……

幾處價格都不貴,加上糙米飯,小泡菜,人均五十文,已經夠一個漢子吃飽了。

當然要吃好的話,那還得破費一些。

碼頭菜聲名遠播,不少客人上碼頭就問,聞名遐邇的豆花飯,砂鍋豆湯飯呢?

不少老饕就會告訴你,我眉山飲食是分時間節令的。

豆湯飯保溫好,半天都不會涼,現在吃一人一身臭汗誰受得了?那東西已經停了,要吃得冬至以後。

至於豆花飯和鲊籠籠,那是早飯,晚上人家是不賣的。

不少人自重身份,覺得和力夫混在一起掉了架子,那也沒問題,看見城墻後面那棟大房子沒有?那是鼎鼎大名的矚遠樓!啊不,現在已經改名了,叫方知味大酒樓!

大宋的吃食,現在一般都是小館子在賣,通常挑著個旗子,叫旗亭。

能被稱為樓的,呃,聽說汴京有個樊樓,其它的,除了我們矚遠樓,似乎就沒聽說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