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夫人的擔心

故事講了大半就講不下去了,無他,酒菜上來了。

當哥哥的又驚著了,不僅為了美食,更是為了美器。

清一色的玉瓷餐具,如今是入夏,器具只有青白兩色。

白色如羊脂白玉,青色如雨後梅子。

因為只有兩人吃飯,因此菜的分量不多,不過每道菜色的擺盤都非常講究,邊上還點綴著花瓣,或者青蒜絲蔥絲裝飾的綠草,不光是一道道菜,還是一幅幅畫,不是一般的雅致。

上菜的都是穿著青衣的小童,不光身上臉上幹凈,就連指甲縫,鞋襪,領口,都是一塵不染。

每道菜上來,小童還會瑯瑯地報上菜名,然後,當哥哥的如同井底之蛙,一樣沒聽過。

當弟弟的就介紹,這是眉山最近才興起的菜色。主廚的是程舍人家的周大胖子,這老小子渾渾噩噩了四十多歲,突然不知道哪根筋通了,把江卿家廚菜色和中饋,來了個融會貫通。

家廚,是指富貴大家雇傭或奴使的專門廚師或尚食侍妾;中饋,則是指小康之家,包括一部分勤儉持家的官吏、知識分子家庭裏母親和妻女所操持的廚房料理。

光炮制手法就是一首詩:拌鹵熏腌臘,凍滑炒爆醬。溜炸煸氽煮,煎蒙貼卷釀。糟醉淖烘烤,燜燒沖燴熗。攤煨蒸燉粘,醉泡淋糝燙。

兄弟如今在商號尋了個書算之職,日子算是松快了。沒哥哥你當年鞭策,哪有我的今天,今後哥哥你常來,兄弟帶你一道菜一道菜的過。

當哥哥的就趕緊謙讓。哪裏哪裏,都是賢弟你自己的本事,這次也是托兄弟你的福,東家知我在眉山有舊,特意帶我來一趟,你眉山的貨品太緊俏了,沒點關系,真的不好搞啊。

當兄弟的就開始拍胸脯吹牛,哥哥你放心,你的事情就是兄弟我的事情,來來來,方知味裏最好的還不是這些菜品,最好的東西啊,乃是這個!

哎喲兄弟,這莫非就是……大名鼎鼎的永春露了?!

正是,不過這永春露,不是別處能喝到的永春露,這永春露啊,外邊一般就是二曲三曲。能搞到一兩瓶頭曲的,那都是有頭有臉的場面人。

只有矚遠樓中,有特供宮中的極品,訂了包廂雅閣的客人才有份,而且每人最多一兩,稱為特曲,也叫貢曲!

兄弟,聽你意思,這永春貢曲,是給官家喝的?

正是,要不說官家仁慈呢?張學士本意,是要將特曲,玉瓷盡數上貢。結果中旨下來,說是蜀道艱難,百姓難免轉運之苦,一貫錢的貨品運到汴梁,起碼翻作三貫。因此只許貢入些許,其余任江卿自售,當真是愛民如子啊。

兄弟你少在外面跑,可能消息不廣。哥哥可是聽說,這其實是官家為了獎掖眉州江卿在鹽務上的功勞。

光兩口井就讓出了幾萬貫給官府。消息說官家聽聞此事,只說了四個字——公忠體國!連我川峽四路鄉紳,都是與有榮焉!

哈哈哈是嗎?倒是做弟弟的孤陋寡聞了,來來來兄長,多年不見,小弟敬你一杯!

……

李運如今的日子也過得不錯。

土地廟又擴出去幾間屋子,陵井上的子弟也睡上了高低床。

他作為文字先生,分了一間小屋,屋子裏陳設非常簡單,一張床,一個衣櫃,一張書桌,一個書櫃。

這裏的蒙童學的東西很古怪,除了學文字,還要學一種叫理工的東西。

幾個大孩子輪流帶著小孩子去學宮做飯,同時還帶著理工教材,聽說那裏還有一個教這個的小少爺。

而他們回來之後,還要轉授給其它人。

他看過教材,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符文,日常學習要用到尺矩圓規。

聽孩子們講,是類似《九章》,《海島》之類的算術之書,可為什麽不叫明算叫理工,就搞不明白了。

不過他也不用搞明白,他只負責文字教授。

但是連文字教授也有古怪之處,只重訓詁不重義理,也就是說,只重字音字意,道理只停留於《論語》《孟子》。

這就走得有些偏了,如此速成之法,怕是有拔苗助長之嫌,以後如何進考?

要是蘇油再此,便會在心中說這是解放後大工廠裏掃盲班的套路,要的就是速成,不奇怪滴。

一轉念,李運又不由得啞然失笑。這些都是流民的孩子,來考較他的一位蘇先生說了,就是讓這些孩子識字明算,懂得粗淺的道理而已。將來有一技之長,能自立於世間,就算是積了大德了。

自己這點學識,被姓蘇的江卿三兩句問了個底掉,難道還指望得上教出進士老爺來?當真是太不自量力了。

除了文字和理工,每日早上還有倆殘疾老軍,拎著棍子來教孩子們習拳,不對不叫習拳,叫體操,強身健體少生病,聽著似乎也有些道理。